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查知识

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刺激性接触性皮炎介绍
  • 皮肤、粘膜接触损伤或刺激后发生的炎症反应
  • 常表现为红斑、丘疹、水肿、水疱、鳞屑等
  • 通过切断接触原并辅以药物治疗,可以治愈

简介

刺激性接触性皮炎是指皮肤、粘膜接触损伤或刺激的物质后,在接触部位发生的一种炎症反应。可由多种物质引发这种刺激反应,包括化学制品、清洁剂、化妆品、粉末以及环境因素如暴晒、潮湿、干燥、汗液、极端温度等[1]。本病发生后,接触部位常表现为红斑(指皮肤表面的红色斑点或者是发生在皮肤表面的斑丘疹)、小水疱、糜烂、结痂、脱屑等,伴有皮损瘙痒、灼热或疼痛。皮疹界限清楚,通常局限于与刺激物接触的区域。皮损的严重程度与接触物的浓度、接触时间有关,症状较轻者,脱离刺激原、刺激环境后,症状会逐渐消失;症状严重者(皮损持续存在不消退),应及时就医,通过药物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症状表现:

一般表现为接触部位出现红斑、小水疱、糜烂、结痂、脱屑等,伴有皮损瘙痒、灼热或疼痛。皮疹界限清楚,通常局限于与刺激物接触的区域。

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症状,如面部皮肤潮红、红斑上附有细小糠状鳞屑、伴轻度瘙痒、肿胀等一般即可初步确诊。通过血常规、细菌培养、皮损涂片检查等方面,可进一步明确病因,综合确诊该病。

刺激性接触性皮炎有哪些类型?

根据疾病发病病程,本病可分型为:

  1. 急性刺激性接触性皮炎,一般由单一刺激物引起;
  2. 慢性刺激性接触性皮炎,通常与多种刺激物接触有关,常与内因相关,如特应性体质、机体应激状态。

是否具有传染性?

否。

是否常见?

本病常见,是一种常见的接触性皮炎,目前缺少该病相关的流行病学统计数据。

是否可以治愈?

可以治愈。及时脱离刺激原、刺激环境后,通过药物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是否遗传?

否。

是否医保范围?

是。

刺激性接触性皮炎相关问诊记录

我最近发现皮肤上有红斑和瘙痒,可能是皮肤炎,经常接触一些化学物质,想知道如何治疗和购买硼酸氧化锌糊?

就诊科室:皮肤科

总交流次数:44

医生建议:根据您的症状和病史,初步判断可能是皮肤炎。建议使用硼酸氧化锌糊来缓解症状,并遵循药物说明书上的用法用量。同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接触可能引起过敏的物质,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也有助于缓解症状。如果症状没有改善,建议及时就医。

查看详情

我用铜拨刮后皮肤变黑了,能否用水洗?并且我之前用过一些护肤品,不确定是否适合现在的皮肤状态。请问我该怎么办?

就诊科室:中医皮肤科

总交流次数:9

医生建议:根据您的描述,皮肤变黑可能是由于铜拨刮造成的氧化铜。建议使用温水和无香料的肥皂轻轻清洁受影响的区域,并暂停使用可能刺激皮肤的护肤品。保持皮肤清洁和湿润,避免进一步的刺激。如有必要,可以考虑使用一些非处方的皮肤修复产品。

杨岩

主治医师

运城市中医医院

查看详情

我手臂和腿部出现红斑和瘙痒,持续一个月,可能是皮肤病,想了解克立硼罗软膏的使用和注意事项,患者信息:无药物过敏史。

就诊科室:中医皮肤科

总交流次数:18

医生建议:根据你的症状,可能是皮肤炎症。我建议使用克立硼罗软膏来控制症状。请注意用药安全,遵循说明书上的用法用量。在用药期间,保持皮肤清洁和保湿,避免搔抓和热水烫洗。饮食上也要注意,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多吃蔬菜和水果。用药7天后,记得复诊。如有不适或效果不佳,及时就诊或线下进一步治疗。

曾强

主治医师

电子科技大学医院(清水河校区)

查看详情
刺激性接触性皮炎相关科普内容

文章 宝宝蛋蛋和小鸡中间红,怎么办?

在一个普通的周末早晨,李女士发现自己的宝宝小明的蛋蛋和小鸡中间红肿起来了。作为一名新手妈妈,她心急如焚,立即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经过一番搜索,她发现了一个名为“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在线医疗平台,决定尝试一下。 李女士登录了京东互联网医院的网站,选择了儿科专家进行在线咨询。医生详细询问了小明的症状,并查看了李女士上传的照片。医生初步诊断为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建议使用夫西地酸乳膏和地奈德进行外用治疗,并强调了尿布换勤的重要性。 李女士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了治疗,但在洗完后发现小明的皮肤上出现了白点点。她开始担心,是否是病情加重了?她再次联系了医生,医生解释说这可能是药物引起的反应,并建议停止使用四合粉,改用红霉素软膏。医生还提醒李女士,成分不明的药物容易引起刺激性皮炎,应该避免使用。 李女士遵循医生的建议,使用地奈德乳膏和红霉素软膏进行治疗,并每天两次涂抹。同时,她也注意加强局部皮肤保湿,使用身体乳进行护理。经过五天左右的治疗,小明的皮肤逐渐恢复正常,李女士也松了一口气。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李女士深刻体会到了在线医疗的便利性和高效性。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平台,她不仅得到了专业的医疗建议,还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李女士表示,今后如果遇到类似的问题,她一定会再次选择在线医疗。 “健康无小事,京东互联网医院很靠谱!”李女士感慨道。她的经历也提醒了其他家长,面对孩子的健康问题,及时就医是非常重要的。同时,选择合适的医疗平台和专业的医生也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孩子得到最好的治疗和护理。”

癌症防治先锋

26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被海蜇蛰10天了,特别痒怎么办?

我还记得那个炎热的夏日,海滩上人山人海,孩子们在沙滩上嬉戏,成年人则在海水中游泳。我的朋友和我也加入了这场欢乐的派对。我们在海里尽情玩耍,直到我不小心踩到了一个海蜇。刹那间,剧烈的疼痛从脚底传遍全身,我尖叫着从水中爬出来,看到自己的脚上布满了红肿的斑点。 我赶紧找了一个医生,医生给我开了一些抗敏药和涂抹的药膏。回家后,我按照医生的指示服用药物并涂抹药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症状并没有得到缓解。相反,瘙痒感变得越来越强烈,甚至影响了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我开始感到绝望,担心自己是否会因此而丧命。 在第10天的早晨,我决定寻求第二次医疗意见。我登录了京东互联网医院,通过在线问诊功能与一位医生取得了联系。医生详细询问了我的病情,并告诉我我患的是原发刺激性接触性皮炎,伴随有轻度感染。医生建议我停止使用之前的药物,改用复方黄柏液冷敷和曲咪新乳膏外用治疗。同时,医生也提醒我如果出现头晕、呕吐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我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果然效果显著。瘙痒感逐渐减轻,皮肤也开始恢复正常。虽然这次经历让我非常痛苦,但我也学到了很多关于海蜇蛰伤的知识。首先,海蜇蛰伤的急性期通常只持续1到3天,超过这个时间仍然有症状,可能意味着出现了并发症。其次,正确的治疗方法非常重要,不能随意使用药物,否则可能会加重病情。最后,及时就医和遵循医嘱是非常关键的。 我想通过我的经历提醒大家,海蜇蛰伤虽然常见,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如果不幸被海蜇蛰伤,应该立即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同时,也要注意预防措施,例如穿着长裤和长袖衫,避免赤脚在海滩上行走等。希望我的故事能够帮助到更多的人,避免类似的痛苦经历。

康复之路

7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接触性皮炎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1.刺激性接触性皮炎系接触物直接的非免疫性毒性反应所引起。此类物质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或毒性,任何人接触该物质后均发生皮炎。皮炎的轻重和发病快慢主要与接触物的性质、浓度和接触时间有关。接触强刺激性、高浓度或高毒性的物质如强酸、强碱等化学物质,可引起皮肤或粘膜的蛋白变性、坏死,在很短时间内即可引起急性皮炎;弱刺激性物质如肥皂、有机溶剂等,则需长时间多次接触后因累积性刺激作用引起,常为慢性皮炎,又称之为累积性刺激性皮炎,家庭妇女的手部皮炎多属于此类。此外,皮炎的发生和严重程度还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接触部位以及皮肤状况和环境因素有关,如皮肤长期处于过度潮湿或接触水、热、冷、压迫或摩擦的环境,较易患病,而干燥和较厚的皮肤则较少发生。有时,反复接触某些弱刺激性物质后能使皮肤产生耐受作用。 2.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主要为 T 细胞介导的Ⅳa1 型超敏反应,初次接触致敏原 4~20 天后被致敏,再次接触后 24~48 小时发生反应。而 I 型超敏反应由 IgE 介导,主要见于接触性荨麻疹,它是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一种变异表现。 引起此类皮炎的物质为致敏物,其本身无刺激性或毒性,大多数人接触致敏物后不发病,仅在少数人引起皮肤炎症性反应。皮炎的发生及其轻重与个体易感性以及接触物的致敏性有关。此类物质属半抗原,可为有机物或无机物,多属于低分子量(<500~1 000Da)化合物,当与载体蛋白(多为表皮细胞膜蛋白)结合后才具抗原性或致敏性。致敏物的抗原性取决于其抗原决定簇的性质、半抗原与载体蛋白的结合类型、轭合物的终末三维构型等,致敏性的强弱取决于半抗原穿透皮肤与载体蛋白以共价键结合的能力,并与其结合的稳定性成正比。 朗格汉斯细胞在接触致敏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该细胞可以吞噬、加工处理半抗原-载体蛋白复合体并产生一种肽,然后与细胞表面的 HLA-DR 抗原结合,再被呈递到有补体表面受体的 CD4+辅助 T(Th1)细胞。结合抗原的 Th1 细胞可诱导 Langerhans 细胞释放 IL-1,而 IL-1 又促使结合抗原的 Th1 细胞释放 IL-2,IL-2 可促进 T-细胞的增殖并通过其释放 IFN-γ以放大反应,使 Langerhans 细胞 HLA-DR 的表达上调,增加 T 细胞、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毒性。在已被致敏的 Th1 细胞作用下,再接触同一种抗原可出现回忆反应。Ⅳa1 型超敏反应可通过致敏的 Th1 细胞被动转移。 一旦获得对某种物质的超敏性,常可持续多年。然而,在少数情况下,也可在数年后丧失对某种物质的超敏性。淬火(Hardening)是指持续接触低浓度的致敏原后获得的特异性或普遍的敏感性降低。

杨剑

主治医师

玉山县文成街道卫生院

153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快速问医生
健康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