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乳头出血怎么办?医生建议做乳腺彩超检查
我从未想过,一个平凡的早晨洗澡时,会发现自己的乳头出血。那种恐惧和不确定感,像一只无形的手,紧紧地攥住了我的心脏。我的名字叫小芳,今年28岁,生活在南方的一个小城市。我的家人都很健康,除了偶尔的感冒,几乎从未有过大病。所以,当我发现自己有这种异常情况时,内心的恐慌是难以言喻的。
我立即拿起手机,打开了京东互联网医院的APP。这个平台我之前就有了解过,知道它可以提供专业的在线医疗服务。我的手指在屏幕上颤抖着,输入了我的症状:“乳头出血”。很快,系统就匹配了一位医生,开始了我们的在线咨询。
医生问我一些问题,包括出血的频率、疼痛感等。我一一回答,尽可能详细地描述我的症状。医生听完后,语气沉稳地告诉我:“考虑乳腺导管扩张可能或乳腺导管乳头状瘤可能性或乳腺增生可能或乳腺肿瘤可能。”听到这些专业术语,我心中更是忐忑不安。医生建议我去医院做个乳腺彩超,初步明确病变性质。
我问医生:“如果是乳腺癌,会有多严重?”医生安慰我说:“不要过度担心,很多乳腺问题都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和治疗得到控制。保持好心情,避免疲劳,生活规律,清淡饮食,少吃油炸食品及加工食品。”
我按照医生的建议,去医院做了乳腺彩超。结果显示,我的乳腺没有大问题,可能是皮肤破损引起的出血。医生给我开了一些消炎药,并建议我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再次感染。
回家后,我反思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平时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饮食也不是很规律。这些不良习惯可能是导致我身体出现问题的原因。我决定从现在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多运动,少熬夜,保持良好的心态。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健康是最宝贵的财富。我们不能因为工作或其他原因而忽视自己的身体。同时,我也感谢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医生们,他们的专业知识和耐心解答,让我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得到了及时的支持和指导。
如果你也遇到类似的问题,不要犹豫,及时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记住,健康没有小事,平日里我们也要多注意身体,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不方便的话就去京东互联网医院,真的方便!
医者仁心
文章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症状、诊断与治疗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乳腺疾病,分为单发和多发两种类型。单发性病变通常可以通过局部手术治疗根治,而多发性病变则可能需要进行单纯性乳房切除术以防止复发和癌变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并非恶性肿瘤,因此不需要进行化疗。诊断此类疾病的金标准是乳腺内窥镜检查,其他方法如红外线和乳腺钼靶检查都无法直接诊断,除非在进行钼靶检查时同时进行导管造影。
如果您已经通过导管内窥镜检查发现了占位性病变,那么这很可能是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表现。及早就医,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请记住,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虽然是良性疾病,但仍然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康复之路
文章 揭秘尖锐湿疣:易感部位、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尖锐湿疣是一种由人乳头状瘤病毒引起的常见性传播疾病。许多人对其了解不多,包括它的严重性和可能出现的部位。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个话题。
尖锐湿疣的发病通常在感染后数周至数月内,初期表现为皮肤小丘疹,随后逐渐增大形成乳头状增生物。男性最常见的感染部位包括冠状沟、龟头、包皮、系带、尿道口和阴茎体部;同性恋者可能在肛周及直肠发生感染。虽然阴囊感染较少见,但其他身体部位如口腔也可能受到影响。慢性疾病患者和包皮过长者更容易患上尖锐湿疣。
尿道口和尿道内的尖锐湿疣通常表面光滑,潮红湿润,且位置隐蔽,不易被发现。女性的宫颈口也容易感染,尤其是在没有采取保护措施的性行为中。肛周皮肤多皱褶,容易摩擦,导致较大面积多部位发作。肛管和直肠内的尖锐湿疣往往难以自我发现,需要通过肛镜或直肠镜等专业检查才能确诊。
尖锐湿疣的传播主要通过与感染者有性接触,90%以上的患者是通过这种方式感染的。因此,避免不洁的性行为是预防尖锐湿疣的关键。即使在治疗后消除了肉眼可见的疣体,仍需警惕可能的再次感染。
数字健康领航者
文章 乳头溢液:可能的疾病和诊断方法
在非哺乳期和非妊娠期,如果挤压乳头时有液体流出,这种现象被称为乳头溢液。据统计,乳头溢液是乳腺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占乳腺疾病的3%-14%,仅次于乳腺肿块和乳房疼痛。单侧乳头溢液通常与以下几种乳房疾病有关:
1.乳腺导管扩张症:此病的早期首发症状可能是乳头溢液,颜色多为棕色,少数为血性。溢液化验检查可见大量浆细胞、淋巴细胞而无瘤细胞。这种疾病好发于40岁以上非哺乳期或绝经期妇女。发生溢液的乳晕区有与皮肤黏连的肿块,直径常小于3厘米,同侧腋窝淋巴结可肿大、质软、有触痛。若并发感染时,肿块局部有红、肿、热、痛的炎症表现。
2.乳管内乳头状瘤:此病多见于40岁-50岁者,75%的瘤体发生在邻近乳头的部位,瘤体很小,带蒂而有绒毛,且有很多壁薄的血管,故易出血。化验检查溢液内可找到瘤细胞。有时病人仔细触扪乳房,可发现乳晕下有樱桃大的包块,质软、光滑、活动。
3.乳房囊性增生:以育龄妇女多见。部分病人乳头溢液为黄绿色、棕色、血性或无色浆液样,化验检查溢液内无瘤细胞存在。此病有两个特点:一是表现为乳房周期性胀痛,好发或加重于月经前期,轻者多不被病人介意,重者可影响工作及生活。二是乳房肿块常为多发,可见于一侧或双侧,也可局限于乳房的一部分或分散于整个乳房。肿块呈结节状且大小不一,质韧不硬,与皮肤无黏连,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肿块在月经后可有缩小。
4.乳腺癌:部分乳腺癌病人有鲜红或暗红色的乳头溢液,有时会产生清水性溢液,无色透明,偶有黏性,溢出后不留痕迹,化验检查溢液内可找到癌细胞。45岁-49岁、60岁-64岁为此病的两个发病高峰。其起病缓慢,病人在无意中可发现乳房肿块,多位于外上象限,无痛,渐大。晚期病变部位出现橘皮样皮肤改变及卫星结节。腋窝淋巴结肿大、质硬,随病程进展彼此融合成团。
需要注意的是,乳头溢液的性质和特点可以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例如,真性溢液和假性溢液、单侧和双侧溢液、单孔和多孔溢液、自行外溢和挤压后溢出等。同时,溢液的颜色和性状也可以反映不同的疾病状态。例如,乳汁样、脓性、淡黄色、血性和清水性溢液等。因此,出现乳头溢液的症状时,应及时进行专业的检查和诊断,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潜在的乳腺疾病。
医疗数据守护者
文章 乳头溢液:生理性与病理性溢液的区别及原因
乳头溢液是指乳房非哺乳期分泌液体的现象。这种情况可以分为两类:生理性溢液和病理性溢液。
生理性溢液通常是非自发的、双侧的,并且由多个导管分泌。这种溢液的颜色通常为淡黄色。它可能会在乳头受到刺激、性刺激、外源性激素应用或某些镇静药物使用时发生。
相比之下,病理性溢液通常是单侧的,局限于单个导管。最常见的溢液颜色是血性、棕褐色或紫黑色。血性溢液可能是由导管内乳头状瘤、导管扩张症或乳腺增生症引起的。值得注意的是,约3%~10%的乳腺癌患者也会伴随着乳头溢液。
健康解码专家
文章 胸部肿瘤的综合治疗策略
在2024年6月17日的直播中,王鑫副主任医师详细解答了关于胸部肿瘤的多个问题。首先,他强调了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是否可以接受免疫治疗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专业的建议。对于肺腺癌3期患者,王主任建议在使用靶向药物治疗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放射治疗。针对食管低鳞癌患者的化疗和放疗问题,王主任也给出了详细的解答。对于术后病理结果显示的分化和浸润深度等问题,王主任认为放射治疗仍然是必要的。对于右下肺高密度影的患者,王主任建议进一步检查以确定诊断。对于腹膜后肿瘤的放射治疗问题,王主任提供了专业的看法。对于乳管内乳头状瘤的治疗方法,王主任也给出了建议。关于VMAT放射治疗的效果,王主任表示其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对于放射治疗能否彻底清除肿瘤的问题,王主任解释了放射治疗的原理和局限性。对于肺腺癌3B期患者的靶向药物治疗问题,王主任提供了相关信息。针对肺腺癌3期同步放化疗期间可能出现的进展问题,王主任也给出了解答。对于胃癌晚期患者的复发转移问题,王主任提供了专业的建议。对于术后吻合口瘘半年多未愈合的患者,王主任建议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食管CA患者的治疗问题,王主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建议。对于小细胞肺癌IIIb期患者的放射治疗问题,王主任表示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进行放射治疗。最后,王主任还解答了关于小细胞肺癌化疗和放射治疗的其他问题,并提醒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应谨慎考虑各种因素。
生物医疗创新站
文章 乳房流出咸菜卤样液体的可能原因及处理方法
近期,右侧乳房出现了咸菜卤样液体流出的情况,经过检查,医生诊断为乳管瘤。由于手术目前无法进行,医生建议等待一段时间后再进行手术。在此期间,可能会再次出现液体流出(挤出液体)。这类情况多见于导管内乳头状瘤(良性),但不能完全排除恶性的可能性。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诊断仅基于个人经验和有限的信息,仅供参考。
家庭医疗小助手
文章 乳头溢液:生理性与病理性的区别及处理方法
乳头溢液是指从乳头流出液体的现象。这种情况可以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生理性乳头溢液通常出现在妊娠和哺乳期妇女中,或者是由于口服某些药物(如避孕药、降压药等)引起的双侧乳头多孔溢液。围绝经期女性双侧或单侧多孔少量溢液也属于生理性范围内。
相比之下,病理性乳头溢液多见于非哺乳期的女性,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单孔或多孔的自发性溢液。这种情况的病因复杂,可能与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囊性增生、乳腺导管扩张等有关。值得注意的是,乳腺癌的发生率在病理性乳头溢液中也相对较高,约为9.3%-21%。
因此,如果发现自己有乳头溢液的症状,应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以便确定是否存在潜在的健康问题。
医疗新知速递
文章 感染与癌症:预防和控制的重要性
癌症的成因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表明,某些感染与癌症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积极预防和控制这些感染可以有效降低癌症的风险。
首先,乙肝病毒(HBV)和丙肝病毒(HCV)的慢性感染是肝癌的主要原因。如果再加上饮酒,肝癌的发生率会大幅度提高。因此,乙肝患者应积极抗病毒,控制病情、稳定肝功能,减少或延缓肝硬化进程,并有效降低肝癌的发生。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近年来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干扰素加利巴韦林治疗或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治疗都可能彻底根治感染,从根本上去除肝病隐患。
其次,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率在女性中较高,尤其是在18-28岁的年龄段。HPV感染是宫颈癌的始发因素和必要因素。HPV可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HPV 16和18型是高危型的重要代表。HPV16和18型与70%的宫颈癌有关。因此,HPV疫苗接种在可预防HPV感染、降低宫颈癌的发生率。存在高危型HPV感染的女性应定期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
再者,EB病毒(EBV)感染率高达90%的鼻咽癌患者,故认为EB病毒可能与鼻咽癌发生相关。EBV感染也与淋巴瘤有关。虽然,EB病毒感染与这些肿瘤的发生相关,但无必然联系。EB病毒多经口腔、唾液或呼吸道传播,急性感染者应予积极抗病毒治疗,以免转成慢性。
此外,幽门螺杆菌(HP)是唯一能在胃中生存的细菌,目前已明确,其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显著相关,并是胃癌的重要高危因素。幽门螺杆菌为消化道传播,存在家庭聚集现象,人群感染率高达50-60%。幽门螺杆菌碳13或碳14呼气试验可以明确有无感染。目前认为,大多数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不需要治疗,但强烈推荐治疗的情况是,有消化性溃疡或有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患者,有胃癌家族史也可考虑治疗。
最后,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是艾滋病的病原体,主要经由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人免疫缺陷病毒会破坏人体的细胞免疫,导致人体难以控制的感染和肿瘤发生。与之相关的肿瘤主要有卡波西肉瘤和B细胞淋巴瘤。艾滋病重在预防,一旦感染应采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联合疗法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和持久的降低病毒载量;获得免疫功能重建和维持免疫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HIV相关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最后,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可经由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静脉吸毒者共用被污染的注射器是主要的传播途径。该病毒可在人体内长期存在并与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相关。目前尚无特殊有效的治疗办法,重点在预防。
远程医疗新视界
文章 胰腺囊性肿瘤:良性肿瘤的治疗与预后
胰腺肿瘤一词常常让人联想到胰腺癌的恶性程度高和预后极差,但并非所有的胰腺肿瘤都是胰腺癌。今天我们将探讨一种不同于胰腺癌的疾病——胰腺囊性肿瘤。
胰腺囊性肿瘤并非单一疾病,而是包括多种类型的肿瘤统称。这些肿瘤主要由液体成分构成,可以是黏液、浆液或其他成分,通常在影像报告中被称为“囊性”或“囊实性”。其中包括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瘤、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和实性假乳头状瘤四种主要类型。
胰腺囊性肿瘤的发病率约占所有胰腺肿瘤的5%,占胰腺囊性疾病的10%-20%。不同类型的胰腺囊性肿瘤有不同的好发年龄和性别特征。例如,浆液性囊腺瘤多见于老年女性,黏液性囊腺瘤多见于中年女性,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多见于老年男性,而实性假乳头状瘤多见于年轻女性。
与胰腺癌的恶性程度高不同,胰腺囊性肿瘤是一类偏良性的肿瘤,其中一部分具有潜在的恶变风险。浆液性囊腺瘤基本上没有恶变倾向,属于良性肿瘤;而黏液性囊腺瘤则有10%左右的恶变风险;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根据肿瘤类型的不同,约有17%~43%不等的恶变风险;实性假乳头状瘤本质上属于一种低度恶性的肿瘤,约有12%左右的病人会表现出远处转移或切除术后复发等恶性表现。
胰腺囊性肿瘤通常在进行体检或影像检查时被发现,很少有明显的症状。然而,如果肿瘤体积较大(一般认为>3cm),有临床症状,或者患者血液中的某些标志物升高,那么就可能提示这个肿瘤是恶性的或具有较高的恶变风险,需要及时治疗。
诊断胰腺囊性肿瘤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手段,如腹部B超、增强CT、磁共振检查等。内镜超声检查也是一种有助于诊断和鉴别的方法。为了更准确地判断囊性肿瘤的良恶性,通常需要进行增强CT或增强磁共振检查。
手术是治疗胰腺囊性肿瘤的唯一方法。对于体积较小、无相关临床症状、血清肿瘤标志物正常的囊性肿瘤,一般认为其危害性较小,可以选择随访观察。观察期间若肿瘤增大或出现临床症状、肿瘤标志物升高等,或者影像学检查怀疑其性质发生变化,有恶变可能时,就应该及时进行手术干预。手术方式和切除范围需要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和良恶性质的判断来决定。
大部分尚未发生恶变的胰腺囊性肿瘤,经手术切除后,就意味着彻底治愈。即使对于已经发生恶变的囊性肿瘤,手术切除后对生存的改善作用也远远好于胰腺癌,绝大多数病人是能够被治愈获得长期生存的。因此,胰腺囊性肿瘤并不能与胰腺癌画上等号,也并不意味着无法治疗,经过合理规范的治疗也能得到很好的预后,恢复正常的生活。
老年健康守护者
苗轲轲
主治医师
乳腺外科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罗忆泓
主治医师
乳腺外科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郭予斌
主治医师
消化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