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肿瘤的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需要综合考虑骨肿瘤的分型分期、病灶的具体部位、与周围组织的解剖情况、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后,再确定具体方案。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术后放化疗等。
治疗目标
最大限度地去除肿瘤病灶,保留或重建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手术治疗
- 囊内切除:适用于各种良性骨肿瘤,主要方式为刮除。其中,1期良性骨肿瘤复发性小,可行单纯刮除,2~3期良性骨肿瘤则需要进行扩大刮除(即在单纯刮除基础上,加用高速磨钻、苯酚涂抹、液氮、骨水泥等方法扩大局部治疗边界)。
- 边缘切除:适用于良性无浸润性骨肿瘤,以及复发的2~3期良性骨肿瘤,是沿骨肿瘤边缘将肿瘤切除的方法,此方法可能会有微小的病灶残留。
- 广泛切除:主要用于恶性骨肿瘤的治疗,以及少数复发的3期良性骨肿瘤患者。
- 根治性切除:目前不常用,主要用于复发病例,以及发生病理性骨折伴随明显移位的骨肿瘤患者。
- 骨科重建:在保证肿瘤彻底去除的前提下,还需要通过手术重建肢体的功能。重建材料常见的是自体骨、大块异体骨、人工假体以及复合型材料,近年来快速发展的3D打印技术也为重建方式提供了个性化的选择[5]。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是利用放射线照射病灶,使肿瘤细胞凋亡的治疗方法,适用于手术治疗后的骨肿瘤。主要的副作用包括放射性皮炎(脱发、皮肤褐色改变甚至挛缩)、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乏力、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血液中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数量减少)、免疫力降低等。
化疗药物治疗
化疗在恶性骨肿瘤的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某些高度恶性骨肿瘤(如骨肉瘤、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化疗能帮助提高保肢手术的成功率,以及患者术后生存率。常用的化疗药物有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顺铂、卡铂、放线菌素D、柔红霉素、甲氨蝶呤、足叶乙苷、长春新碱等,为避免单一用药出现耐药性,通常采取联合化疗。化疗的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血液中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数量减少)、胃肠道反应(包括食欲下降、恶心、呕吐)、化疗性静脉炎(临床表现为药物外渗,穿刺部位皮肤发红、肿胀、灼热、疼痛等)等。
心理治疗
癌症患者承受着来自病情本身的症状、选择治疗方案的艰难,和高昂的治疗费用等多重心理压力,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医护人员应及时对患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消除或减轻患者的不良心理,使其主动配合治疗[6]。
治疗周期
良性骨肿瘤短期治疗即可,恶性骨肿瘤需要长期持续性治疗。
治疗后效果如何?
- 良性骨肿瘤,经过规范的手术治疗,可以治愈。
- 多数恶性骨肿瘤,经过规范有效的手术治疗和术后放化疗,可以达到临床缓解。
- 未接受规范治疗的患者,随着病情进展,后期会有周围组织压迫症状,甚至会发生远处转移,预后不佳。
是否需要复诊?多长时间复诊?
需要复诊。具体复诊时间应遵医嘱和疗效而定,良性骨肿瘤一般每隔3~6个月进行一次复查,恶性骨肿瘤需要终生随访。
李凯群
主治医师
骨科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沈晔华
主任医师
肿瘤内科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杨琛轩
主治医师
肿瘤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