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脑血管疾病是心脑血管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大量患者致残或死亡。其中,烟雾病作为一种少见的慢性进展性脑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脑内大血管缓慢的狭窄并最终发生堵塞,病变可累及双侧大脑后动脉。为了深入理解和治疗烟雾病,科学家们正在积极研究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烟雾病的发病存在地域、年龄、性别等差异,主要发生于黄种人,发病率最高的是日本,其次是韩国和中国等东南亚地区,欧美、非洲及拉美等地区发病率较低。发病年龄呈典型的“双峰”分布,在儿童和成人阶段分别有一个发病高峰。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烟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存在多个与烟雾病相关的基因。约6%~10%的烟雾病病人有家族史,其遗传模式为多基因遗传或低外显率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族性烟雾病是指在同一个家族中有2个或2个以上的家庭成员患烟雾病。研究发现,家族性烟雾病约占总患病率的10%,男女患病比例为1∶2.2,亲代遗传中母子遗传多于父子遗传,且后代女性患者例数居多。同胞中同卵双生者80%患病,多为男性;异卵双生患病的多为女性。家族性烟雾病临床表现为血压不高、反复脑卒中引起发作性的症状体征,根据血管造影改变亦分为缺血型与出血型,子代发病者多为缺血性发作,同胞发病者都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儿童烟雾病多为缺血型,发病高峰在10~14岁,10岁以下发病的占47.8%,主要表现为频繁发生的短暂性缺血症状,以突发性偏瘫及癫痫为最常见症状。有7%的患者可于1~2年内发展成双侧受累,并提示发病年龄越小就越可能发展成双侧受累,成年患者则不会出现双侧受累;儿童患者智商受到影响者比较多见,研究发现烟雾病儿童的智商从有症状时就开始降低,但到了发病10年时渐趋平稳。成人烟雾病多为出血型,高发年龄40岁左右,以基底核、脑室、脑叶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居多。有学者进行了长达6.2年的随访,发现35%的患者发生再出血,再出血是预后差的首要影响因素,且出血类型和出血部位的改变提示这种再出血难以预防,再出血后预后良好的概率由第1次的45.5%下降为21.4%,病死率则由第1次的6.8%上升至28.6%。
近年来,家族性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复旦大学、福建医科大学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成功克隆了家族性PKD的第一个致病基因PRRT2,这一成果发表在《自然遗传》杂志上。PKD,也称为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手足徐动症,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运动障碍。该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突然出现的舞蹈样动作、颈部和躯干扭转、站立不稳等。由于症状与癫痫相似,临床上易被误诊。此前,学者们通过连锁分析将PKD的致病基因定位在16号染色体的两个区域,但一直未能克隆到具体的致病基因。而此次研究团队利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在PRRT2基因上发现了3种截短突变,并通过多层次验证,成功克隆了家族性PKD的第一个致病基因。这一成果对深入理解PKD的分子发病机制以及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开发新的治疗药物提供了新的靶点。PRRT2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是一种富含脯氨酸的跨膜蛋白,主要表达于发育中的神经系统。研究团队发现,PRRT2基因的截短突变会导致蛋白质亚细胞定位的改变,从而引发PKD的病理生理过程。未来,随着对PKD致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有望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点击查看
在当今社会,重男轻女的思想已经逐渐被摒弃,但仍有不少女性对生男孩有着特别的偏好。本文将探讨女性偏好生儿子的九大理由,并从医学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传统观念认为男孩可以传宗接代,延续家族血脉。这种观念虽然逐渐淡化,但在一些家庭中依然存在。 其次,男孩在成长过程中可能更易受到父母关爱。由于生理和心理特点,男孩可能在某些方面需要更多的关注和照顾。 此外,男孩在运动方面可能更具优势。研究表明,男孩的肌肉质量和力量普遍优于女孩,这使得他们在体育竞技方面更具竞争力。 从医学角度来看,生男孩和女孩并没有本质区别。但在某些疾病易感性方面,男孩和女孩可能存在差异。例如,男孩更容易患有某些遗传性疾病,如血友病、色盲等。 此外,女性在生育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如痛经、妊娠并发症等。而男性则不需要经历这些痛苦。 关于女性偏好生儿子的九大理由,以下是具体分析: 1. 传宗接代:延续家族血脉。 2. 爱护男孩:男孩可能更易受到父母关爱。 3. 运动优势:男孩在运动方面可能更具优势。 4. 遗传疾病:男孩可能更容易患有某些遗传性疾病。 5. 生育问题:女性在生育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 6. 生理差异:男孩和女孩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存在差异。 7. 社会期待:社会对男孩和女孩的期待不同。 8. 家庭观念:一些家庭依然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 9. 个人喜好:一些女性更喜欢男孩。
我在网上找到了一个医生进行了在线问诊,因为家里有一些健康方面的问题需要咨询。医生非常耐心地和我沟通,询问了详细的情况,并通过专业的知识给予了我很多建议和支持。在交流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医生的细心和友善,让我对互联网医院的服务有了更多的信任和期待。我向医生咨询了家族基因方面的问题,因为我担心我的女儿可能会受到影响。医生非常专业地解释了相关知识,并给予了我一些建议和指导,让我对孩子的健康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在结束问诊后,我对医生的服务非常满意,感觉得到了专业和贴心的照顾。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青少年和运动员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然而,HCM的遗传早现现象在临床上几乎未被报道,其分子遗传学基础也未被明确提出。最新研究通过对一个由5代74名家庭成员组成的HCM家系的临床调查和遗传特点的研究,探讨了基因突变模式与遗传早现现象或特殊心源性猝死形式的关系。研究人员发现,HCM的平均发病年龄在各代中逐渐降低,心源性猝死发生的年龄也出现逐代递减。全基因组测序揭示了多基因突变可能与HCM患者的遗传早现有关,并可能影响其预后。这些发现对于深入理解HCM的遗传机制和临床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小儿房室传导阻滞是一种常见的心脏传导系统疾病,特别是在婴幼儿中较为多见。这种疾病的主要特征是心脏的房室传导系统传导速度减慢或完全阻断,导致心脏搏动不规律。在福州夏季,由于气温高,湿度大,小儿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病率可能会有所增加。预防措施:1. 注意室内通风,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儿童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2. 保证儿童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3. 注意饮食均衡,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4.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儿童的体质。治疗策略:1. 对于轻度传导阻滞,可以通过观察和保守治疗来控制病情。2. 对于中度传导阻滞,可能需要通过药物治疗,如使用阿托品等。3. 对于重度传导阻滞,可能需要进行心脏起搏器植入等手术治疗。家庭护理:1. 家长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症状,如出现呼吸困难、晕厥等症状要及时就医。2. 定期带患儿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3. 注意患儿的情绪管理,给予足够的关爱和支持。福州夏季的家庭预防及治疗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儿童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其次,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儿童的体质。再次,注意饮食均衡,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最后,定期带患儿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点击查看
小儿房室传导阻滞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由于气候干燥、温差大等因素,该病的发病率会有所上升。在呼和浩特这样的地区,家长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家庭预防和治疗策略,以保障孩子的健康。一、疾病介绍小儿房室传导阻滞是指心脏传导系统中房室结或其附近的传导纤维发生异常,导致心脏的激动从心房传到心室的速度减慢或中断。这种传导异常可能导致心搏过缓,严重时可能引发晕厥、心力衰竭等症状。二、家庭预防措施1. 保持室内温暖:冬季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0-22摄氏度,避免孩子受凉感冒,减少疾病发生。2. 适度运动:鼓励孩子在室内进行适当的运动,如跳绳、做操等,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3. 注意饮食:保证孩子摄入充足的营养,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等。4. 充足睡眠: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疲劳。5. 定期检查:家长应定期带孩子进行体检,以便早期发现并治疗疾病。三、治疗策略1. 药物治疗:针对病情较轻的小儿房室传导阻滞,医生可能会开具一些药物,如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以改善传导功能。2. 临时起搏器:对于病情较重或药物治疗无效的小儿房室传导阻滞,医生可能会建议安装临时起搏器,以维持正常的心脏节律。3. 永久起搏器:对于需要长期治疗的小儿房室传导阻滞,医生可能会建议安装永久起搏器,以维持心脏的正常功能。四、注意事项1. 遵医嘱:家长在给孩子进行治疗时,应严格遵医嘱,切勿自行给孩子用药。2. 定期复查:在治疗过程中,家长应定期带孩子复查,以了解病情变化。3. 心理支持:家长应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孩子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点击查看
中性粒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一种重要白细胞,主要负责抵御细菌和真菌感染。正常情况下,70%的成熟粒细胞会释放到血液循环中,而30%则储存在骨髓中,根据需要释放到血液中。中性粒细胞在血液循环中的寿命约为9天,其中一半在血液循环中,另一半则附着在血管壁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指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数量低于正常水平。根据中性粒细胞的数量,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可分为轻度(1.0~1.5*109/L)、中度(0.5~1.0*109/L)和重度(小于0.5*109/L)三种类型。以下是非肿瘤或非化疗因素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可能的病因: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这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疾病,表现为持续性粒细胞缺乏伴早幼粒/粒细胞成熟停滞。需要通过基因检测来明确诊断。循环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这是一种良性疾病,表现为中性粒细胞数量正常到减少呈周期性波动,平均周期约为21天左右。自身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这种疾病的病程大于3个月,血液检查显示具有抗中性粒细胞抗体。新生儿同族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这种疾病是由于母亲与胎儿粒细胞型不符,母亲产生抗胎儿粒细胞的IgG抗体,抗体进入胎儿血液循环,使胎儿中性粒细胞破坏。这种病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可持续2-17周。感染所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多种病毒、细菌感染后可发生粒细胞减少,一般在发病10-14天后可恢复正常。药物相关性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一些药物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导致粒细胞减少。通常在用药后10-14天出现粒细胞减少。家族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如果家族中其他人同样存在中性粒细胞减少现象,可能是家族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如果粒细胞减少超过3个月,但找不到粒细胞减少的病因,可能是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需要找出病因才能对因治疗。可能的治疗方式包括去除引起粒细胞减少的药物、防止继发感染、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对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孩子,明确病因至关重要。
点击查看
小儿房室传导阻滞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兰州地区的儿童更容易受到影响。房室传导阻滞是指心脏的房室结传递冲动的能力受损,导致心脏跳动的节律不规律。以下是一些关于小儿房室传导阻滞的介绍以及兰州地区冬季的家庭预防及治疗策略。一、疾病介绍小儿房室传导阻滞通常是由于心脏的传导系统发育异常引起的。这种异常可能导致心脏的跳动节律减慢或停止,严重时可能引发心脏衰竭。症状可能包括心跳过慢、疲劳、晕厥等。二、家庭预防策略1. 保持室内温暖:兰州冬季寒冷,确保室内温度适宜,避免孩子因寒冷而引发感冒,从而减少对心脏的刺激。2. 注意营养:保证孩子摄入足够的营养,特别是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食物,有助于心脏健康。3. 适度运动:鼓励孩子进行适量的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4. 避免过度疲劳: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疲劳,减轻心脏负担。5. 避免感冒:加强孩子的个人卫生,避免与感冒患者接触,减少感染机会。三、治疗策略1. 观察治疗:对于症状轻微的病例,医生可能会建议观察治疗,定期监测心脏功能。2. 药物治疗:对于症状较严重的病例,医生可能会开处方药物,如阿托品,以帮助改善传导功能。3. 心脏起搏器植入:在极少数情况下,如果药物治疗无效,可能需要植入心脏起搏器。四、注意事项1. 定期体检:家长应定期带孩子进行体检,以便及早发现和治疗房室传导阻滞。2.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孩子出现心跳异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3. 遵医嘱: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不要自行给孩子用药。
点击查看
小儿房室传导阻滞是一种常见的心脏传导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心脏跳动的节律异常。在长沙春季,由于天气变化较大,小儿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以下是一些针对该疾病的家庭预防和治疗策略:一、预防措施1.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春季气温变化较大,家长应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小儿感冒,减少疾病的发生。2. 注意营养均衡:合理搭配饮食,保证小儿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强体质。3. 适当运动:鼓励小儿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增强心肺功能。4. 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小儿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5. 定期体检:定期带孩子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疾病。二、治疗策略1. 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诊断,给予适当的治疗药物,如阿托品等。2. 心理治疗:给予家长和患儿心理支持,减轻焦虑情绪。3.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病例,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起搏器植入等。4. 生活方式调整:指导家长和患儿调整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作息等。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小儿房室传导阻滞,保障孩子的健康。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