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症状描述:

匿名用户

医生回答

张杰

向他咨询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问诊记录
其他文章
  • 鼻子不通气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常见原因包括鼻塞、鼻腔肿胀、鼻腔狭窄、鼻腔异物、过敏、鼻腔黏膜干燥等。

    1.鼻塞:鼻塞是指鼻腔内的通气路径受阻,导致空气无法顺利通过鼻子进入呼吸道。常见的鼻塞原因包括鼻窦炎、过敏性鼻炎、鼻中隔偏曲、鼻息肉等。

    2.鼻腔肿胀:鼻腔内的黏膜可能会因为炎症、感染或过敏反应而肿胀,进而导致鼻子不通气。这种情况通常伴随着充血、流涕等症状。

    3.鼻腔狭窄:鼻腔内的解剖结构异常,如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等,会导致鼻腔的通气通道变窄,从而造成鼻子不通气。

    4.鼻腔异物:鼻腔内的异物或分泌物堵塞鼻腔通道,阻碍空气的顺畅流动,导致鼻子不通气。

    5.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或其他过敏反应可能会导致鼻腔内的黏膜肿胀和分泌物增加,造成鼻子不通气。

    6.干燥:鼻腔内的黏膜干燥可能会导致鼻子不通气,因为干燥的黏膜会产生干痒、堵塞感。

    鼻子不通气可能会导致不适感,影响呼吸和睡眠质量。如果鼻子长时间不通气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建议咨询医生进行评估和治疗。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原因,并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 一、小儿肠梗阻的病因

    • 主要包括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可导致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等。
    • 先天性肠管不连续、狭窄、堵塞、持续痉挛或畸形及索带压迫等。
    • 后天性肠管套叠、粪石或异物造成的肠腔堵塞、粘连带压迫、肠管扭转,嵌顿疝卡压肠管、肿瘤压迫所致的肠管受压,所致的肠壁病变等引起的肠腔狭窄,使肠内容物通过发生障碍。

    二、小儿肠梗阻的症状

    • 1、腹胀梗腹胀症阻位置低(梗阻部位位于结肠、直肠等),会明显感觉患儿腹部膨隆。
    • 2、呕吐
    • 3、哭闹
    • 4、血便
    • 5、精神神萎靡
    • 6、停止排气排便

    三、小儿肠梗阻护理

    • 1、肚子疼期间让孩子趴着会舒服点,缓解后平躺揉肚子。
    • 2、拉肚子后,用温开水洗干净屁股并涂上护臀霜,尽量别让屁屁溃烂,不然孩子肚子疼屁股也疼。
    • 3、当孩子禁食禁水期间哭闹不止想要吃东西喝奶时,及时安抚不然会造成肠道压力,导致胀气。
    • 4、开塞露,不要怕有副作用,挤的时候前面的头完全进去。挤完顺时针揉肚。拉完后用热水袋敷。

    四、小儿肠梗阻日常预防

    • 1、保证饮食清淡及营养科学,禁止年幼的宝宝食用一些过于辛辣、油腻以及刺激性的食物。
    • 2、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可以帮助宝宝及时排出肠道内部所产生的各种代谢物质以及毒素。
    • 3、经常帮宝宝腹部按摩,可以帮助宝宝有效促进体内肠道的蠕动,提高宝宝的消化能力。

  • 儿童癫痫睡眠发作,在发作的时候应该及时的将孩子的头偏向一侧,将口腔内塞入纱布,避免咬伤舌头,如果孩子只是有肢体抽搐,眼睛呆滞,有点意识不清的症状,可以按压人中穴缓解症状,要给孩子创造温馨、舒适、安静的睡眠环境。

    应该带孩子去正规的儿童医院的神经内科就诊就诊,根据孩子发作的频率以及脑电图等检查结果,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一般儿童睡眠癫痫,经过系统的治疗,两三年左右就有可能治愈。

  •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人体的肛门周围出现长有肉疙瘩的情况,一般考虑是发生痔疮而形成的外痔。如果是在肛门口这个地方发现长了肉疙瘩,还有可能是皮肤性病肛门尖锐湿疣的情况。那么,一般要如何正确分辨出来二者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个问题。

    一、外痔

    外痔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就是曲张的静脉血管团,位于肛管齿状线以下,它是痔静脉丛扩大、曲张或者静脉破裂反复感染炎症而导致的疾病。外痔分为炎性外痔、血栓性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还有结缔组织性外痔。外痔种类很多,临床症状也都不尽相同。

    外痔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肛门坠胀、疼痛,有的还有异物感。像外痔的情况通常是选择手术切除为主。

    二、尖锐湿疣

    肛门部位感染尖锐湿疣多数是因为有过不洁性接触或者性行为方式,导致被 HPV 病毒所侵犯到了肛门的鳞状上皮细胞,从而引起的一种皮损增生性疾病。该病属于性传播疾病的一种,临床上比较常见。

    它的典型症状是在患处长出菜花状、鸡冠状、乳突状的增生物,突起于皮肤表面,同时具有表面湿润柔软、边缘角化不光滑、触碰容易血等特征。该病很容易在夫妻伴侣之间交叉感染,导致双方同时感染发病。

    对于尖锐湿疣的治疗常规是激光、冷冻、电灼或手术切除等方式,但普遍复发率比较高。目前,针对尖锐湿疣还是建议选择合理的中医专利组方来治疗,疗效更显着,不易复发。

    温馨提醒:如果肛门口或周围长了小肉芽、疙瘩等症状,可以拍下局部症状图片,让专业的在线医生帮助诊断,对于典型的外痔或肛门尖锐湿疣,一般都是可以准确判断出来的,不易误诊。

  • 透析充分性是指与透析相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降至最低水平所给予的剂量。

    那么怎样才算是充分呢?包括以下方面:

    • 控制干体重达标(无水潴留也无脱水)
    • 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低于 140/90mmHg,高于 90/60mmHg)
    • 贫血得以纠正血红蛋白达到(110~120g/L,贫血三项在正常范围)
    • 酸中毒纠正(碳酸氢根离子浓度不低于 22mmol/L)
    • 溶质清除充分(包括大中小分子毒素)
    • 钙磷代谢在正常范围(血清钙 2.1~2.9mmol/L,血中磷 0.81~1.55mmol/L,无肾性骨病发生)
    • 营养状态良好(血清白蛋白大于 35g/L )
    • 周围神经病变少或无(不安腿综合征无,周围神经感觉运动自主神经无异常)
    • 症状少,并发症少或无(高钾血症,低钠血症,高镁血症等)

    规律血液透析是保证充分透析的前提。和医护人员配合做到以上这些达到充分透析,才可以提高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回归社会,为社会多做贡献。

  • 前列腺炎是前列腺组织的炎症,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但细菌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

    以下是前列腺炎形成的详细过程:

    • 细菌感染:前列腺炎最常见的原因是由细菌感染。细菌可以进入前列腺,通过尿道、血液和淋巴管传播到前列腺组织,导致感染。
    • 前列腺通道堵塞:物理或化学刺激、药物副作用和吸烟等因素可能会导致前列腺通道的阻塞,阻碍前列腺内的分泌物排出,导致细菌在前列腺内存留并发生感染。
    • 自身免疫反应:有些人可能会产生自身免疫反应,导致前列腺组织炎症发生,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 其他因素:久坐、缺少运动、不良饮食、过度性活动都可能是前列腺炎的潜在风险因素。遗传因素可能也起到一些作用。但是目前相关研究还需要更多证据来支持。

    细菌感染是前列腺炎的主要原因,细菌通常来自绒毛膜羊膜炎链球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男性有一定年龄的人和有下列症状的人更容易发生前列腺炎,如排尿困难、长时间保持勃起状态以及使用导尿管等。

    如果怀疑自己罹患前列腺炎,请及时到医院寻求医疗帮助。医生可以根据病情确定适当的治疗方案,包括抗生素、药物止痛和物理治疗等。

  • 在门诊和线上问诊经常碰到因前列腺钙化前来咨询的男性病友,他们都是通过泌尿系彩超发现,咨询的时候部分人表现得很紧张,生怕自己得了癌症,经过耐心地讲解,最后都消除了内心的恐惧,下面我将简要谈谈前列腺钙化相关的问题。

    1.前列腺钙化灶是如何形成的?

    多发生在 40 到 60 岁,它主要是前列腺曾经有过慢性炎症,发生炎症反应后局部有钙盐沉着形成的钙盐沉积,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就像是皮肤伤口愈合形成的瘢痕一样。

    2.前列腺钙化灶是否需要治疗?

    前列腺钙化灶没有任何临床意义,不需要治疗,有钙化灶不会造成排尿困难等其它症状。如果有前列腺炎的症状,可以进行生活的指导,平时辛辣、刺激性东西不要吃,不要长时间骑自行车,尤其是不能饮酒,因为前列腺炎跟上述症状密切相关。另外性生活也不能过度,过度性生活会引起前列腺充血,引起前列腺炎症,最终可能也会导致前列腺钙化,总而言之,前列腺钙化不需要治疗。

    3.前列腺钙化会导致前列腺癌吗?

    不会,前面已经提到,前列腺钙化是炎症后钙盐沉积的一种生理现象,而前列腺癌是前列腺组织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形成的恶性肿瘤,就是通常所说的癌症,尽管癌症的形成初期多有炎症等诱发因素参与,但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4.生活中要注意什么?

    • 前列腺钙化多因慢性炎症引起,引起慢性炎症的因素均可导致钙化加重。
    • 生活中需注意以下几方面:
      • 保持规律性生活:适当排泄前列腺液有益于炎症消除,改善局部循环,利于钙化灶的吸收;
      • 尽量减少饮酒:饮酒可使慢性炎症加重;
      • 调整饮食结构:切勿食用过多辛辣、脂肪类、海鲜类食物,可促进炎症加重;
      •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避免久坐、长期开车、骑自行车等。

  • 骨质疏松的压缩骨折做不做手术,要综合看,有些病人压缩不多,比如压缩1/4,可能建议可以保守躺一躺,比如躺2-4周,或者戴个腰围起来。但是有些病人在床上完全翻身都很困难,压缩一点,表面上看X光好像不厉害,后来发现痛得不得了,查磁共振,里面骨折是一条明显的裂缝,而且里面是空的。这种情况,确实病人疼痛比较剧烈,可以给病人做微创。就是打点骨髓泥把骨折这些缝给稳定住,没有一个活动,骨折比较稳定,就基本上不痛,所以这种效果也很好。70-80岁以上的,或者90岁的,我们都做过很多种病人,效果还是不错。

  • Q 认知损害会发展为痴呆吗?怎么降低痴呆风险?

    一个:

    不少患者确诊精神障碍后,发现自己的脑区功能出现异常,尤其体现在认知功能的异常。他们开始记不住事、对外界反应迟钝、又或者思维逻辑混乱无常...

    种种表现,让患者将自己的症状和痴呆症相联系。

    毕竟痴呆症听起来更为可怕,它似乎已成为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他人照料的代名词。

    然而,认知功能损害真的会发展成痴呆症吗?

    01 认知障碍=痴呆?

    认知,是大脑将接收到的外部信息,加工处理转换为内在心理活动,从而让我们获取知识或应用的过程。

    它涉及的范围十分广阔,囊括了学习、记忆、语言、思维、精神和情感等一系列心理和社会行为。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次行动、每一个决定,都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上。

    肚子咕咕叫,认知让我们明白这是饥饿的信号,促使着我们自发地寻找食物;

    打哈欠流泪,认知让我们理解这是困倦的前兆,提醒着我们适当地进行休憩。

    当认知功能出现异常,大脑对外界信息的加工处理逐渐停滞,我们就可能出现失常行径。

    最常见的是记忆丧失或记忆错乱,即使是前几天刚发生的事情,我们可能也无法回想起来。

    而当认知功能损害到一定程度,它就可能发展成为认知障碍,出现如感知障碍、记忆障碍或思维障碍等问题,逐步干扰我们的社会功能和日常生活。

    认知障碍又根据病程发展被划分为三个阶段:轻度认知障碍期、中度痴呆期和重度痴呆期。

    前期我们可能只是很难处理复杂的日常事务,但整体的生活质量还是有所保障,但当病情进展到重度痴呆期,我们可能会完全无法自理生活,与痴呆症并无二致。

    所以,认知障碍≠痴呆症,但如果不及时干预,任由其自由发展,它的确可能演变成痴呆症。

    02 可逆的认知障碍

    今年 2 月,一篇发表在学术期刊《神经病学》上的研究指出:

    轻度认知损伤并不一定会发展为痴呆,有一部分患者可能逆转为正常认知。且拥有较高认知储备的轻度认知损伤患者,逆转为正常认知的几率会更高。(来源于:医学界精神病学频道)

    这个研究提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其一,认知障碍不一定会发展痴呆症。

    统计数据显示,每年大约只有 10%-15%的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会发展成痴呆症。

    所以,因为罹患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而出现认知功能受损的患者不必过分惊慌。

    只要积极治疗原有疾病,控制好认知受损的驱动因素,就能显著改善和恢复认知功能。

    最重要的是,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心情好坏也会影响疾病康复,如果总是焦虑不安,对病情改善只是有害无利。因此,在坚持吃药的同时,记得适当调节心情。

    其二,认知障碍可被逆转,尤其对于高认知储备患者而言。

    一项针对 75 岁以上女性群体的研究发现,轻度认知损伤的改变是双向性的。也即是说,它有可能恶化为痴呆症,也有可能逆转为正常认知。

    已经出现认知功能异常的患者,可以通过活动脑区、调整生活习惯、康复训练等方式逆转认知,恢复正常的脑区功能。

    那么患者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是提高自身的认知储备,因为高认知储备的患者更容易实现认知逆转。

    什么是认知储备呢?它是指由遗传或环境因素影响,且可减轻由衰老或疾病引起认知功能受损的神经资源积累[1]。

    简单来说,大脑会随着年纪增长逐步退化,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所以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年龄越大,忘性也越大,很多事情都无法记住。

    不同的是有些人程度严重,有些人程度轻微。会出现这种差异,是因为个体脑部的活跃区域有所不同,而拥有的更多活跃区域就被称为"认知储备"。

    所以想要提高认知储备,我们就得努力提升大脑的活跃度,让大脑积极地"动"起来。

    我们可以培养耗费脑力的兴趣爱好,比如多阅读、多背诵、多下棋、多参与手工制作等。平常也可以适当锻炼非常用手的能力,比如右撇子可以多尝试用左手刷牙、写字、吃饭等。

    当我们尝试新鲜事物,大脑活力也会被激发,只有运作地更频繁,脑区活跃度才能更持久。

    其次,是改变生活方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使用大脑也需要劳逸结合,如果长期过度使用大脑,又不让它得到充分的休息,只会适得其反,加重对认知功能的伤害,所以一定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早睡早起,以第二天起床神清气爽、精力充沛为标准,寻找最适合自己的休息时间。另外,在工作或学习的过程中,也要适当休息。比如,工作一小时后,就要强制自己休息 5 分钟。

    除此以外,也要适当地参与运动和社交。研究显示锻炼可以改善流向大脑的血液,甚至可能促进修复脑细胞;而适当的社交可以提高反应力和注意力,显著改善认知功能。

    建议大家每周至少运动两次,每次至少半小时,平时也不应太宅在家里,可以适当外出与他人面对面交流。

    预后良好的精神障碍患者,不一定会共病痴呆症。

    所以大家不用过分担心,积极治疗原有疾病,改变不当的生活方式,相信现有的认知损害问题,也有会实现逆转的可能性。

    [1]CabezaR、AlbertM、BellevilleS 等人。维持、储备与补偿:健康老龄化的认知神经科学[J].国家神经科学,2018,19(11): 701-710.

  • 宝宝的肤色不均匀可能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

    • 新生儿黄疸:是指宝宝出生后由于肝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而导致胆红素排泄不畅,使得宝宝的皮肤和眼白出现黄疸的情况。黄疸一般会在宝宝出生后的几天到几周内自行消退。
    • 色素沉着:宝宝的肤色不均匀有可能是由于色素沉着所致。这可能是因为宝宝的皮肤细胞中的黑色素分布不均匀,导致部分区域的肤色较深。
    • 皮肤病或感染:某些皮肤病或感染,如银屑病、真菌感染等,可能引起宝宝的肤色不均匀。
    • 先天性疾病:一些罕见的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黑色素沉着病,可能导致宝宝的肤色出现不均匀的情况。

    如果观察到宝宝的肤色不均匀或有其他不寻常的皮肤变化,建议咨询儿科医生进行评估和诊断,医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出适当的建议和治疗方案。

接诊医生

<
擅长:
擅长:

好评率

%

在线问诊量

立即咨询

扫一扫 立即下单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

已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