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症状描述:

匿名用户

医生回答

张杰

向他咨询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问诊记录
其他文章
  • 通常来说颅内蛛网膜囊肿属于良性病变。简单地说就是包绕脑组织的网状脑膜局部粘连,脑周围脑脊液局灶性包裹形成一个“水包”样结构。

    治疗需要依据临床症状的程度来定,一般小的可以保守观察。若较大或者造成症状,可以外科剥离或抽吸减压。很简单的手术,一般创伤较小,或者介入治疗更简单,但蛛网膜囊肿可以复发(本来就是炎症性病变,手术毕竟也是一种外界损伤,同样可能造成粘连性囊肿)。

    一般蛛网膜囊肿手术方式大致有如下三种:

    • 直接手术切除囊肿:有利于受压脑组织恢复正常状态,但手术切口稍大。
    • 囊肿分流:手术创伤小,但需要终生带分流管。
    • 内窥镜下囊肿造瘘:手术创伤小,但效果不一定可靠,有时需要和分流同步进行。

    后两种手术后受压脑组织的恢复可能不如直接切除效果好。至于患者是否需要手术或具体采取哪种术式为好,需要看过检查片子后才能明确。

  • 脑血栓形成的前兆如下:

    • 出现精神萎靡、头晕、反应迟钝,周身乏力;出现困倦、打哈欠,记忆力下降;虽然外表正常,但是自己会觉得语言表达困难、找词困难,会出现词不达意,或者定向力障碍;想去某个熟悉的位置,但是会迷路,对人的认知或者对环境的认知感受力会下降,这些都是脑血管的先兆。
    • 出现兴奋现象,比如突然觉得精力特别充沛、突然坐立不安、突然间话多;
    • 突然出现反常的举动,比如本人特爱好突然变的邋遢,或者本来正常突然变的猥琐。这些都要考虑其脑血管出现问题,可能是脑血栓。

    遇到这种情况,要及时把病人送到医院,进行脑血管方面的检查,包括 CT、核磁、脑血流图,同时还要检查脑血管的危险因素,比如血脂、血糖等危险因素,给予及时治疗,尽量把脑血栓控制在爆发之前,以免引起更大问题。

  • 他是一位中学教师,自诉得了“痔疮”有好多年了,一开始,就是肛门排便疼痛,只要不喝酒、不吃辣,几天就会自动好转;

    后来,则需要吃药治疗;

    到去年,更严重了,即使 不“上火”,也经常犯,三天两头大便带血,弄的痛苦不堪,不得已,去年 12 月份做了痔疮手术。

    然而,好景不长,术后没多长时间,又开始闹心,不仅疼痛,还带持续便血。

    他为此跑了不少肛肠医院,还吃了不少祖传秘方,但总不见好转。

    其间,也有医生劝他做一次肠镜看看,他因为听说“肠镜很难受”,而拒绝了。

    这样陆陆续续地治疗了大半年,症状不但没有缓解,反而越来越重,每天便血的次数也从一两次,到五六次,原来是鲜红色,现在是暗红色,还伴有粘液,腥臭不堪,大便也像铅笔一样细。

    不但如此,他还感觉体重减轻、浑身乏力,这才在家人劝说下来做肠镜检查。

    听完他的自诉,检查完他的体征,我心里不免警惕起来:“不会是有一个被痔疮耽误的病人吧?”

    尽管我心里但愿我的猜测是做错误的,但是,肠镜刚进去,就印证了我的猜测!距肛门 10-12cm 处,一个巨大环周性占位!直肠癌,而且应该是晚期!

    直肠癌已经是高发癌症!

    结直肠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中国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统计显示 2015 年我国结直肠癌的新发病例属为 37.63 万人,直肠癌死亡患者 19.10 万人。

    结直肠癌在近 10 年间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结直肠癌在地域分布上东部地区发病率最高,此外依次是中部、南部、西南、东北、北部,发病率最低的是西北地区。(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17 年 12 月)。

    但随着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结直肠癌成为我国第三高发的恶性肿瘤,并且其发病率每年递增约 4%,可以说结直肠癌现在是影响中国人健康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大约 70%的结肠癌,发生在直肠。由于直肠癌也有出血的症状,很容易和痔疮相混淆。

  • 首乌强身片:滋补肝肾之阴,对于脱发,白发患者有一定作用。

    复方滋补力膏:用于精血不足,肝肾阴虚的患者,偏于滋腻,寒湿盛者不能服用。

    肾精不足(阴阳同调)---肾精化阴阳,肾精亏虚者常常伴有阴阳两虚表现,此时需要平补阴阳,与补肾填精为主,可以选用以下中成药:

    • 海马补肾丸:可以补肾健脑,对神经衰弱,健忘、更年期综合征患者具有较好作用。
    • 青蛾丸:主要用于肾虚腰痛的患者。
    • 腰痛片:与青蛾丸相似,治疗肾虚腰痛,同时可以治疗腰肌劳损。
    • 麒麟丸:补肾填精,可治疗男子不育,女子不孕症;男子阳痿早泄,女子月经不调等。

  • 我们都知道大脑是人体十分重要的器官,因此当脑积水发生时,对人体的危害的非常大的,脑积水的危害在于它压迫脑组织,导致正常脑功能、脑组织的发育受到影响。在成人方面,脑积水主要影响脑功能,临床一般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视力障碍等,影响我们正常的生活工作,有时还可能出现运动功能障碍,走路不稳,尿便异常,出现尿便频繁、失禁或是困难。如果脑积水压迫到了脑干,则还会出现呼吸困难、代谢紊乱,造成昏迷,甚至引起死亡。老年性脑积水还会使患者出现痴呆、走路不稳、尿失禁、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在儿童方面,危害则更加明显,因为儿童时期是大脑还在发育的时期,因此脑积水会严重危害大脑的正常发育。儿童出现脑积水除了会出现成人脑积水的危害外,还会出现智能障碍,患儿的智力障碍可仅有轻度记忆力及计算力减退,常伴有迟钝、淡漠、缄默等。严重患者可呈痴呆状,少数患者可有激动、易怒、哭笑无常、幻觉、谵妄等,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此外,一般随着时间的延长,脑积水的程度会逐渐加重,严重的脑积水可以把脑组织压到只剩薄薄的一层,除了会逐渐影响患儿的智力、发育、日常生活能力外,还甚至会导致夭折。

  • 吃姜并非多多益善

    天气炎热时,人们容易出现口干、烦渴、咽痛、汗多等热证。生姜辛温属热性食物,根据“热者寒之”的原则,不宜多吃。

    腐烂的生姜千万别吃

    腐烂的生姜会产生一种毒性很强的有机物——黄樟素,它能使肝细胞变性,并会诱发癌症。

    姜的好处虽多,但也不是人人都适合吃,下面几类人尤其要注意。

    手脚心发热的人

    这类人属于阴虚体质,是体内津液不足所导致。而生姜性温,会容易耗损津液,还会出现口干、眼干、心烦易怒、失眠等症状。

    肝炎病人

    常吃姜会加重其症状,因为生姜引起的燥热对炎症的消除不利。

    口臭的人

    中医认为口臭是由胃热所致,生姜性温,胃热的人吃会加重原有的症状,甚至引起牙痛、头痛、痔疮出血等症状。

    便秘人群

    因为便秘多属于肠热,此时如果过食生姜,会加重便秘症状。

    暑热或风热感冒者

    风寒感冒或淋雨后出现畏寒、发热时,食用生姜有助于寒气发散外泄,可温中暖胃。

    暑热感冒或风热感冒非寒邪引起,因此,不宜用生姜。此外,服用鲜姜汁可对付受寒引起的呕吐,其他类型的呕吐则不宜使用。

    不贪凉者

    夏季天气炎热,人们容易口干、烦渴、咽痛、汗多,而生姜性辛温,属热性食物。

    如果您平素没有喜食冷凉食品的习惯,或者一直在吃温热的食物,那么再多吃姜就会“火上浇油”引起上火。

    为了防止夏天吃生姜上火,把生姜肉和姜皮一起吃,也会有较好的效果。

  • 同时患有胆囊炎、胆结石、肾结石、消化道出血,首先需要积极治疗消化道出血,消化道出血常见的原因有急性胃粘膜病变,见于长期口服止痛药物的患者;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肝硬化合并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治疗除了抑酸,保护胃粘膜、止血等外,需要对原发疾病给予治疗,保守治疗效果不好的,就需要手术止血。

    胆囊炎、胆结石、肾结石需要看患者的具体症状。哪种疾病的症状明显,对患者的影响大,就需要先治疗哪种疾病。胆囊炎可以给予消炎治疗观察,消炎治疗效果不好的,就需要手术治疗。胆结石、肾结石如果没有相关症状,可以不予治疗,定期复查腹部超声。但如果胆结石或者肾结石引起腹痛等症状,一般需要手术治疗。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 并发症

    • 肺气肿
    • 和肺心病

    患者气流阻塞长期得不到控制,肺残气量越来越多,导致肺泡结构破坏,形成肺气肿。进一步发展,压迫肺泡周围血管,肺循环阻力增高,形成慢性肺动脉高压,长此以往,导致右心功能不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呼吸衰竭

    一般为Ⅱ型呼吸衰竭,哮喘严重发作时的呼吸衰竭为Ⅰ型呼吸衰竭。

    呼吸骤停

    指哮喘患者的呼吸突然停止的严重并发症。大多由于患者咳嗽或进食时,也可发生在患者轻微活动后。

    • 气胸
    • 和纵隔气肿

    因肺结构遭严重破坏,患者突然用力或搬重物时易发生气胸、纵隔气肿。应尽快使肺复张。

  • 01

    区分“榨汁”和“破壁匀浆”

    首先,传统意义上的“榨汁”,像橙汁、甘蔗汁那样,通过“榨”这个动作,挤出了蔬菜水果里的水分和一些水溶性营养素,而抛弃了大量的膳食纤维。

    这种做法不管是蔬菜还是水果都不建议,因为榨成汁后,会损失蔬果里大量的膳食纤维、部分维生素、矿物质和植物化学物质等。

    其实,我们这里说的蔬菜打成汁,指的是“破壁匀浆”的操作,就是把整个蔬菜连水分、粗纤维(膳食纤维)和其他营养物质一起打碎形成的匀浆糊状液体。

  • 一般正常成年人应保证每天 8 小时睡眠,而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中小学生则需要更加充足的睡眠。但国内部分调查显示,中小学生每天睡眠 8 小时以上的只占 40.8%,而 50%以上的中小学生正在遭受睡眠不足的隐性伤害,还有 3.8%的中学生经常失眠,而且睡眠状况随年龄、年级的增长而越来越差。

    导致中小学生睡眠不足的常见因素有:

    • 升学压力过大,学习负担过重,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各科老师间的竞争,课内课外作业过多,占用睡眠时间;
    • 互联网和电视的普及,加上厌学情绪而导致网络或电视成瘾等使得睡眠时间更加减少;
    • 因父母关系不和、离异等各种原因而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都会影响到学生的睡眠,青少年中近 80%的睡眠问题是由于各种紧张、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引起的。

    中小学生的睡眠不足,不单纯是个体睡眠质量差异的问题,而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学业压力与负担,更是大多数在校学生无法回避的事实。但另一方面,睡眠与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密切相关,睡眠不足将严重影响孩子正常生长发育,引起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下降,造成健康隐患。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和记忆力下降,学习效率低下,不仅会影响身体发育,还会诱发各种慢性生理疾病。此外睡眠不足的青少年,易出现情绪低落、压抑、焦虑、急躁、不愿动、兴趣狭窄等表现,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自杀倾向,而心理上的反常表现反过来也会影响睡眠,导致入睡困难,形成恶性循环。

接诊医生

<
擅长:
擅长:

好评率

%

在线问诊量

立即咨询

扫一扫 立即下单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

已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