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共识与方法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中医对其有着独特的诊疗方法。根据临床表现特点,UC可归属为中医的“休息痢”、“久痢”等病范畴。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医对UC的证候分类标准、辨证治疗、中成药治疗及其他治疗方法。
证候分类标准
1. 大肠湿热证: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便下黏液脓血,舌质红、苔黄腻等。次要症状包括肛门灼热、里急后重、身热、小便短赤、口干口苦、口臭、脉滑数等。
2. 脾虚湿蕴证:主要表现为大便溏薄、黏液白多赤少或为白冻,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白腻等。次要症状包括腹痛隐隐、脘腹胀满、食少纳差、肢体倦怠、神疲懒言、脉细弱或细滑等。
3. 寒热错杂证:主要表现为下痢稀薄、夹有黏冻、反复发作,舌质红或舌淡红、苔薄黄等。次要症状包括腹痛绵绵、四肢不温、腹部有灼热感、烦渴、脉弦或细弦等。
4. 肝郁脾虚证:主要表现为腹痛即泻、泻后痛减,常因情志或饮食因素诱发大便次数增多等。次要症状包括大便稀溏或黏液便、情绪抑郁或焦虑不安、嗳气不爽、食少腹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弦细等。
5. 脾肾阳虚证:主要表现为久泻不止、夹有白冻、甚则完谷不化、滑脱不禁,形寒肢冷等。次要症状包括腹痛喜温喜按、腹胀、食少纳差、腰酸膝软、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薄白润、脉沉细等。
6. 阴血亏虚证:主要表现为排便困难、粪夹少量黏液脓血,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等。次要症状包括腹中隐隐灼痛、午后低热、盗汗、口燥咽干、头晕目眩、心烦不安、脉细数等。
辨证治疗
根据不同的证候,中医采用不同的辨证治疗方法。例如,对于大肠湿热证,治疗方法是清热化湿、调气行血,主要药物包括黄连、黄芩、白头翁等;对于脾虚湿蕴证,治疗方法是健脾益气、化湿助运,主要药物包括党参、茯苓、炒白术等;对于寒热错杂证,治疗方法是温中补虚、清热化湿,主要药物包括乌梅、黄连、黄柏等;对于肝郁脾虚证,治疗方法是疏肝理气、健脾和中,主要药物包括陈皮、炒白术、炒白芍等;对于脾肾阳虚证,治疗方法是健脾补肾、温阳化湿,主要药物包括党参、炮姜、炒白术等;对于阴血亏虚证,治疗方法是滋阴清肠、养血宁络,主要药物包括黄连、阿胶、当归等。
中成药治疗
中成药也可以用于UC的治疗。例如,香连丸适用于大肠湿热证,参苓白术丸适用于脾虚湿蕴证,乌梅丸适用于寒热错杂证,固肠止泻丸适用于肝郁脾虚证,补脾益肠丸适用于脾虚证,固本益肠片适用于脾虚或脾肾阳虚证,结肠宁适用于UC的灌肠治疗。
其他治疗方法
除了辨证治疗和中成药治疗外,还有其他治疗方法可供选择。例如,中药灌肠治疗对UC有确切的疗效,常用的灌肠中药包括敛疮生肌类、活血化瘀和凉血止血类、清热解毒类等;针灸也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常用的取穴有脾俞、天枢、足三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