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囊性疾病:分类、诊断与治疗策略
胰腺囊性疾病(PCLs)是一类由胰腺上皮和(或)间质组织形成的肿瘤或非肿瘤性病变,主要包括假性囊肿(PPs)和囊性肿瘤(PCNs)。这些疾病在“健康人群”中的检出率为2.4%~13.5%,且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40%的70岁以上非胰腺疾病患者在进行腹部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时发现胰腺囊性疾病。
非肿瘤性囊肿通常只在出现症状时才需要治疗,而一些囊性肿瘤由于具有恶性潜能,应及时切除。根据2010年WHO的分类标准,胰腺囊性疾病共有27种类型,其中90%的囊性肿瘤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黏液性囊性肿瘤(MCN)、浆液性囊性肿瘤(SCN)和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PN)。
胰腺囊性病变主要以中老年女性多见,肿瘤生长缓慢,多数无症状,体检意外发现。随着病程进展,可出现上腹部疼痛不适、可触及的肿块、眼白发黄、浓茶色尿、黑便、便血、胰腺炎、脂肪泻、新发糖尿病和体重下降等症状。
诊断手段包括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和内镜检查(如内镜超声、ERCP、胰管镜检查等)。根据病情需要选择使用以协助诊断,不推荐作为常规检查。
对于IPMN,分支胰管型的恶变风险较低,直径小于3cm者可随访观察;而主胰管型的恶变风险相对较高,应手术治疗。对于MCN,国内指南建议一经确诊均应手术治疗,尤其具有以下情况之一者:病灶引起相关症状;存在壁结节、实性成分或囊壁蛋壳样钙化者;肿块直径大于3cm;囊液细胞学检查证明或提示恶性可能。对于SCN,肿瘤直径大于6cm或出现以下危险因素者,应积极行手术治疗:出现相关症状;肿瘤位于胰头部;无法完全排除恶变;出现侵袭性表现如肿瘤侵犯周围组织(血管、胰周淋巴结等)。对于SPN,所有的SPN均应手术治疗,即使出现远处转移或复发,仍建议积极手术治疗,预后相对较好。对于PPs,囊肿直径小于6cm、无症状和无并发症的急性PPs,可暂不手术,通过保守治疗、密切随诊,约40%~50%可在6周内自行吸收;对于囊壁已成熟、随访观察不吸收或伴有症状的PPs需要手术治疗,否则易发生囊内出血、破裂及感染等并发症。
无论何种类型的胰腺囊性疾病,良性或恶性、需要手术或保守观察,坚持跟牢医生、做好随访监督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具体的随访计划应由专科医生根据不同的诊断和病情来个体化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