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胰腺外科的无限可能:诊治沟槽状胰腺炎的思考与实践
在自然界中,动物们总是在挑战中展示自己的力量,争夺至高无上的地位。同样,人类也在不断地挑战自我,医生们更是如此。年轻的医生们总是热衷于外科领域,而外科医生们则将目光投向肝胆外科。然而,在肝胆外科医生的眼中,胰腺外科更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根据国际上不成文的标准,能否独立完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ie)”是衡量外科医生成熟与否的标志。每年完成12例以上的Whippie手术才能被视为优秀的外科医生。
我从事医学三十年,专注于肝胆外科,并对胰腺外科投入了大量精力,取得了一些成果。四年前,我在国内首创了“胰头下部切除术”,并因此获得了赵院士亲授的“金手指奖”。我自认为对胰腺疾病有着深入的了解,包括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良性肿瘤、交界性肿瘤、腺癌、囊腺癌等。但是,一个月前,病房主任来电,告知有一个病人被诊断为“沟槽状胰腺炎”,询问治疗方案。我对此感到困惑,沟槽状胰腺炎……?我从未听说过这种疾病,何谈治疗建议?主任马上向我解释,并且我也上网查阅了一些资料,终于了解到:沟槽状胰腺炎(groove pancreatitis,GP)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胰腺炎,1973年德国学者Becker首次诊断并命名,1982年Stolte详细描述了其特征,即病变局限在胰头背部、胆总管下段和十二指肠之间所谓沟槽区域的节段性慢性胰腺炎。这种疾病多见于40~50岁的男性,零星发病,迄今国内外只有少数报道,发病机理不明,可能与长期饮酒有关。由于该病特殊的解剖部位,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与胰头部的肿瘤极其相似,术前鉴别诊断非常困难,术前误诊率极高。
我们对病人的资料进行了研究,这是一个中年男性病人,长期大量饮酒,每天消耗十多袋黄酒,胰头沟槽区存在低密度病灶,十二指肠和胆总管出现炎性改变,肿瘤指标不高,可以明确诊断为沟槽状胰腺炎。然后,我们开始设计手术方案。根据检索,目前国内外所报道的沟槽状胰腺炎均采用了Whippie手术。然而,这种手术需要切除十二指肠、胆总管、胆囊、胰头、空肠一小段及半胃,从胃到空肠,光光只计算所切除的消化道长度就有50cm左右,对机体的创伤极大。对于一个只有3cm大小的节段性慢性炎症来说,这种手术“量刑”过重!就像为了拆除常州站一个货场,竟然把整条沪宁铁路都拆了!
我们思考,能否创造一个既能减小病人创伤又能切除病灶的新手术?我们想到了既往所做的“胰头下部切除术”,该手术用于切除胆总管下方与十二指之间的胰腺,本次病灶位于胆总管上方与十二指之间,是否可以反其道而行之?为此,我们反复研究,学习讨论胰头沟槽区及周边的解剖,特别关注该病人的动静脉血管和胰管走行与分布,最终决定试行胰腺沟槽区局部切除。经过4个小时的努力,我们非常精确地完整切除了病人沟槽区的胰腺组织,成功保留了十二指肠、胆总管、主胰管等重要结构,用最小的创伤去除了病灶,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病人,10天后,病人顺利康复出院。
回顾这个病例,我深深体会到《尚书》中所说的“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面对奥秘莫测的人体,任何一个专家教授的知识都是有限的,只有用永不满足的态度去求索无边无涯的未知,医术才能不断进步,学术才能不断发展。学无止境、艺无止境,与广大同道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