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的临床与超声诊断进展:风险因素、病理生理和解剖、实验室诊断及超声诊断
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严重时可能导致致命的肺动脉栓塞。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诊断DVT,本文将探讨其形成的高危因素、病理生理和解剖、实验室诊断以及超声诊断技术的最新进展。
首先,DVT的高危因素包括年龄、既往病史、恶性肿瘤、妊娠、雌激素治疗、肥胖、外科手术、重创、骨折术后制动、充血性心力衰竭、败血症及烧伤等。长时间的静止状态也被认为是DVT的高危因素之一。然而,仅有25%~50%的DVT患者有临床表现,这使得对无症状的DVT患者的诊断变得困难。因此,了解高危因素对于临床医生作出进一步检查的决定至关重要。
在病理生理和解剖方面,DVT多数起始于一侧小腿,而转移性腺癌和其它处于高凝状态的患者的血栓常发生于双侧小腿及腘静脉。需要注意的是,较大的下肢静脉常有重复支,特别是股静脉和腘静脉,未能正确识别血栓声像图、重复支内血栓及静脉流速太低等是DVT漏诊最常见的原因。
实验室诊断中,D-二聚体检测是一项新型实验室检查,对可疑DVT的诊断非常有用。D-二聚体试验可有效检测血栓形成的相关纤维蛋白产物,其敏感性接近99%。然而,假阳性太多,特异性较低,只有50%左右。因此,D-二聚体检测阴性结果对排除DVT非常有助,但阳性时则要结合临床合理配置各项检查资源。
超声诊断技术是诊断DVT的首选方法。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基本取代了静脉造影,成为DVT可疑病例的首选检查方法。CDFI检查操作简便、无创、价廉,且仪器可移动可在床旁或急诊室检查,诊断结果较静脉造影更为可靠。随着仪器和技术的发展,MRI和多排CT静脉成像对DVT的诊断也起到一定作用,敏感性分别为96%和97%。CT、MRI和静脉造影的仪器均属固定而无法移动,且检查费用较超声高得多。
总的来说,深静脉血栓的临床与超声诊断技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通过了解高危因素、病理生理和解剖、实验室诊断以及超声诊断技术的最新进展,临床医生可以更好地诊断和治疗DVT,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