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髋关节研究的发展历程:从1890年到1994年
回顾医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的医疗技术和未来的发展方向。20世纪的关节外科成就尤其值得关注,特别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发展历程。以下是该领域的一些重要里程碑。
1890年,德国医师Gluck首次将象牙制成的股骨头假体植入人体,开启了人工关节置换的先河。1923年,美国医师Smith Petersen设计了玻璃杯关节假体。1938年,英国医师Philip Wiles成功实施了全球首例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使用不锈钢的臼杯与股骨假体。同年,美国医师Smith Petersen用钴铬钼合金材料制成的金属杯也被用于髋关节置换。
1940年,法国的Judet兄弟使用丙烯酸合成树脂制造了人工髋关节。1941年,美国的Moore和F.R.Thompson分别研发出完整的股骨球头置换术。1950年,英格兰医师Charnley开始研究关节摩擦和润滑机制,为后来的低摩擦人工关节的设计奠定了基础。1953年,美国医师Haboush首次将丙烯酸骨水泥应用于全髋关节假体固定。1958年,Charnley根据重体环境滑润理论,设计出低摩擦的人工关节,使用聚四氟乙烯髋臼和金属股骨头。
1962年,Charnley进一步改进了人工关节的设计,使用直径22.5mm的金属股骨头和超高分子聚乙烯髋臼组合的假体,并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固定。1966年,Charnley引入了空气层流净化手术间、个人空气隔离系统和预防性抗生素,显著降低了置换后感染率。由于他的贡献,Charnley被公认为现代人工关节之父。
1971年,表面微孔型钴铬钼股骨头假体在巴黎出现,但由于其设计缺陷被迫放弃。1978年,美国的Miller和Harris医师改进了股骨柄骨水泥的使用方法,使骨水泥技术发展到第三代。1994年,混合型固定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出现,许多专家将其作为首选模式。美国发展与共识会议正式提出了骨水泥型假体柄和非骨水泥臼的混合型全髋关节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