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梅毒治愈标准:血清学转阴并非唯一指标
在面对梅毒这种慢性性传播疾病时,许多患者将注意力集中在“梅毒血清滴度不下降”上,怀疑自己的治疗效果。然而,事实上,梅毒血清学转阴并不是判断梅毒是否治愈的唯一标准。梅毒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实验室检查,包括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RPR和TRUST最常用)和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TPPA最常用)。前者是定量试验,阳性结果显示为滴度的成倍递增,通常滴度越高表示体内病原体越多,传染性越强。经过正规治疗后,血清滴度一般会下降,直至转阴。后者是确诊试验,阳性表示感染或既往感染过梅毒,梅毒患者治愈后TPPA仍然为阳性,因此,它不是现症感染的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在接受正规治疗后,血清滴度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即使继续治疗,仍然保持低滴度的阳性,不转阴,这就是所谓的血清滴度固定的现象。一般认为,在排除重复感染、假阳性及神经梅毒的情况下,早期梅毒随访1年,晚期梅毒随访2年,血清滴度不再下降超过3个月时可判断为非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抗体滴度固定。然而,是否存在梅毒、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需要正规治疗等问题需要慎重考虑,因为血清学滴度下降程度和转阴率与驱梅治疗开始时间和是否规范治疗密切相关。早期梅毒规范治疗后,90%左右血清可转阴,一般在1-1.5年内,且高滴度血清固定者也较少;但晚期梅毒或不规范治疗者转阴率低,血清固定的发生率增高。
梅毒血清固定是部分梅毒患者经正规治疗后产生的一种现象,多种因素可能影响其发生率,如病程长短、年龄、细胞免疫功能状态等。需要强调的是,所谓的正规治疗是在明确诊断的情况下进行的驱梅治疗。对于潜伏梅毒及晚期梅毒患者,脑脊液检查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神经梅毒经一般的驱梅治疗大部分血清滴度都不能转阴,脑脊液检查才是神经梅毒判愈标准。原则上,如果是明确诊断的梅毒患者经过正规的抗梅毒的治疗,梅毒病原体在体内被清除,即使血清滴度固定(需排除治疗不规范及再次感染),我们一般不需再次治疗,因为血清固定可能是梅毒螺旋体感染过程中的特有免疫状态,增加治疗剂量和次数并不能改变其血清学非螺旋体抗原试验滴度不下降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