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肺血栓栓塞症的预防策略:识别高危人群和有效预防方法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TE)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两种主要临床表现形式。由于大部分PTE源于肢体的DVT,且一旦出现临床症状,经常表现为致死性的PTE,因此,识别并确定VTE高危人群,实施有效的预防策略,成为降低VTE相关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唯一有效方法。
在美国,每年至少有2000万新发VTE,其中近1/10的患者死亡。VTE存活患者的复发率和慢性血栓后综合征(PTS)的发生率显著增加。40%~60%的矫形外科手术患者和10%~60%的内科住院患者会并发DVT,其中近1/4~1/3的血栓发生于近端的深静脉,这些血栓更容易出现临床症状并会导致PTE发生。
临床医师在决定预防VTE的必要性时,必须考虑到某危险因素本身的致栓危险、多种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VTE再发与抗凝治疗的危险,确定需要预防的危险人群、预防的策略和手段、预防时间的长短。多种情况可以增加VTE的发生危险,但其致栓危险度并不相同。环境和人群相关危险因素、外科手术或创伤相关危险因素、内科疾病相关危险因素以及医源性干预措施相关因素都可能增加VTE的发生危险。
非药物预防策略包括加强健康教育、鼓励减肥、适当活动、避免不良嗜好等。机械的预防方法包括序贯加压袜、间歇充气压缩泵和静脉足泵等。药物预防策略包括低剂量肝素、低分子肝素、口服抗凝剂华法林、新型的抗凝药物合成戊糖和抗血小板因子等。预防策略实施过程中的药物经济学和安全性评价也非常重要。
在对某些严重疾病进行药物预防时,应该权衡血栓栓塞和出血的危险性。如果出血的危险性很高,宁可不进行抗凝药物预防,或者选择机械预防措施。部分患者在普通肝素预防过程中可出现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可能与肝素直接引起血小板聚集及肝素依赖性IgG抗体增加有关,临床上可表现为动、静脉的血栓形成,同时有出血倾向,此时可考虑选择水蛭素或阿加曲班,直至血小板恢复正常。
对于VTE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制定血栓形成预防的策略尚需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基于此,我们亟须在国内开展规范化的VTE的一级、二级预防工作,深化基础和临床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适用于国人的PTE-DVT预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