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病因、病理改变及治疗原则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畸形,主要表现为足前部内收内翻,距骨跖屈,跟骨跖屈内翻,跟腱、跖筋膜挛缩;前足变宽,足跟变窄,足弓高,足外缘凸起;外踝偏前突出,内踝偏后且不明显。单侧畸形,走路跛行;双侧畸形,走路摇摆。
关于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病因,目前仍存在多种假说,包括环境因素、胚胎发育畸形及遗传等,但均难以肯定。Bōhm认为胎儿足在胚胎内发育过程中是由马蹄、内收、内翻位逐步地向正常位发展的。在此演变过程中因某种原因或胚胎的原发性缺陷而产生畸形。Dunn则认为畸形是由于胎儿在子宫内遭受压迫,使足前部被压在内收、旋后及下垂位。Stewart观察到夏威夷群岛的日裔居民习惯于采取足内翻坐位,其发病率较高。这可能因所采取的坐位,子宫内胎儿易受压而使发病率高。Wynne-Davis从遗传角度进行了144例的家属调查得出结论,部分是遗传异常,但尚未找出显性、隐性基因遗传的规律。其他学说如Stewart认为与肌肉止点异常有关。Moore发现神经有异常,Sherman认为是距骨畸形所引起的。现今的观点是各种因素复杂地结合在一起,产生不同程度的畸形,决非单一的原因。
在病理改变方面,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主要包含四部分畸形:前足内收内旋;后足内翻;踝关节下垂;胫骨内旋。多数学者认为病变主要在跗骨,尤以距骨的变化最为明显,从而导致畸形。久之则使软组织发生挛缩,使畸形较为固定。在继续发育过程中,骨在受压力小的部位发育旺盛,而在受压力大处则发育受阻,逐渐形成骨性畸形。先有骨的改变,包括距骨体与其头颈部的纵轴互成角度的改变、跟骨的外形不变但因随距骨的变位而呈下垂内旋位等。软组织的变化均是继发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肌肉、韧带、关节囊、血管、神经等组织相继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
在临床表现方面,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主要表现是下垂,后跟向上,足外侧缘着地及足底向后,形似高尔夫球棒,故本病又称球棒足。由于上述现象而呈足跟内翻、足前部内收,距骨头在背侧及外侧隆起。根据畸形的严重程度和足的形态特征,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可以分为瘦长型(松弛型)和短肥型(僵硬型)两种类型。X线表现主要包括距跟角(距骨轴与跟骨轴的相交角)和距骨纵轴与跖骨纵轴的相交角的测量结果。
在治疗方面,早期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包括手法矫正结合胶布固定、石膏逐步矫形、石膏楔形切开逐步矫形等。近年来,对于非手术治疗失败、年龄超过3~5岁以及短肥型足的病例,均主张应用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很多,可分为软组织松解、肌腱移位及骨手术三种。具体的治疗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畸形的程度以及医生的经验和技术水平来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治疗不当可能会产生各种并发症,因此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