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早期筛查、多科联合诊治与新药研发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恶性浆细胞病,近年来已成为仅次于淋巴瘤的血液恶性肿瘤。幸运的是,随着新型肿瘤靶向药物的应用,MM患者的生存期已延长至5~7年,甚至可达10年以上。然而,MM患者的就诊历程往往曲折复杂,很多人在就诊时已处于疾病的晚期阶段,部分患者甚至已经发展为截瘫或尿毒症。
实际上,MM患者在出现症状就诊前,其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可能已经出现异常,表现为生化化验中的球蛋白总量升高,但无临床表现,这一阶段称为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GUS)。MGUS患者可能在经历了数年甚至20多年后才发展为无症状多发性骨髓瘤(SMM),进而进展为典型的症状性骨髓瘤。因此,MGUS被认为是骨髓瘤的早期阶段,SMM则是连接MGUS与MM的桥梁阶段。目前,我国关于MGUS及SMM的研究几乎为空白。
在临床实践中,MM的血清白蛋白和β2微球蛋白与病情轻重和预后密切相关,白蛋白越低、β2微球蛋白越高,生存期越短。近年来,研究还发现,血中乳酸脱氢酶升高和P53缺失等基因异常的患者病情进展快且容易耐药,预后不佳。因此,国际骨髓瘤工作组已将这两项指标纳入了2015年新修订的MM国际预后分期中,即R-ISS分期。
在MM治疗中,新的肿瘤靶向药物不仅提高了疗效,也对MM病情缓解的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表明,MM患者经治疗达到完全缓解时,其体内的微小残留病(MRD)仍有大量肿瘤残留。只有通过继续干细胞移植巩固和随后的维持等治疗,使患者的MRD转阴,才能达到更长的生存期和更好的预后。因此,设计出更多的新药消灭肿瘤亚克隆,避免其耐药和逃逸,防止复发,也将是抗肿瘤药物设计和研究的长远目标。
总之,MM的早期筛查、多科联合诊治以及新药研发是当前的重要任务。对于临床上生化或肝功能化验中发现球蛋白高;或出现腰腿痛、严重骨质疏松;或尿中出现不明原因蛋白尿;或出现贫血,特别是上述表现叠加或合并出现的患者,应及时就诊以明确诊断和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