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分离障碍:从癔症到现代概念的演变
在过去,人们普遍认为人的精神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然而,19世纪以来,科学家们开始观察到一些患者表现出记忆、个人身份、意识等可以与精神世界的其他部分分开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分离性障碍(Dissociative Disorders,DD),也曾被称为癔症(Hysteria)。
分离障碍是一类由明显精神因素引起的精神障碍,例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和自我暗示等。患者可能会表现出分离性症状或各种形式的躯体症状,且这些症状和体征不符合神经系统生理解剖特点,缺乏相应的器质性损害的病理基础。
在正常情况下,我们的意识、知觉、记忆、身份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然而,分离障碍患者非自主地、间断地丧失部分或全部心理-生理功能的整合能力,导致在感知觉、记忆、情感、行为、自我(身份)意识及环境意识等方面出现失整合,形成所谓的分离状态。例如,患者可能会出现自我身份不连续、不能用病理生理性解释的记忆丧失、躯体功能障碍而相应生理无改变等症状。
需要强调的是,分离障碍的症状与药物或精神活性物质的直接作用无关,也不是其他精神和行为障碍、睡眠障碍、神经系统或其他健康状况的症状表现。分离症状可能会对患者的家庭、社会、教育、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造成明显损害。
每个人在某段时间都可能出现短暂的分离现象,这是正常的心理现象。然而,长期或频繁的分离现象可能是分离障碍的症状之一。分离障碍可以理解为心理功能方面的病理性分离,包括认知、记忆、身份、意识等方面的分离。当这些方面无法进行整合时,可能会出现分离性遗忘、分离性身份障碍、人格解体等症状。
分离障碍可以出现类似任何疾病的症状表现,因此有人将其称为“伟大的疾病”或“疾病模仿家”。主要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意识范围缩小、暗示性强、选择性遗忘或情感爆发等精神症状。该病预后一般较好,60%-80%的患者可在一年内自行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