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是否等同于早期癌症?
在一次门诊中,一个40岁左右的患者因担心自己可能患有早期癌症而来就诊。他的体检报告显示乙状结肠带蒂息肉,直径1.5cm,经过内镜下行EMR术后,病理结果为管状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切缘阴性。外院医生告知他这是早期癌症,引起了他的极大焦虑。
那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是否真的等同于早期癌症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肠壁的解剖结构。肠壁由内向外依次为粘膜层、粘膜下层、固有肌层和浆膜层。最内层的粘膜层可以进一步分为三层:粘膜上皮层、粘膜固有层和粘膜肌层。粘膜层不含有血管和淋巴管,而粘膜下层则含有较大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和脂肪细胞。
上皮内瘤变(IN)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00年提出的新名词,包括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包括轻度和中度不典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包括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肠上皮细胞的迭代替换通常是有序的,但在存在感染、慢性炎症等多种因素刺激时,细胞形态可能会发生变化,出现异型性,称为不典型增生。根据异型细胞占据上皮层的比例,可以将不典型增生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若异型细胞占满整个上皮层但未突破黏膜下层,则称为原位癌。
那么,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是否意味着患有恶性肿瘤呢?实际上,目前认为当肿瘤细胞局限于粘膜层时,由于粘膜层内没有血管和淋巴管,肿瘤不会发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治疗上只需单纯手术切除即可。因此,WHO取消了原位癌或黏膜内癌的称呼,改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只有当肿瘤细胞侵犯至粘膜下层时,才有可能发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形成恶性肿瘤。
对于大肠的上皮内瘤变,治疗方法取决于其级别。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癌变几率较小,可以通过内镜下切除治疗,术后定期复查肠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需要内镜下切除或局部切除。切除后的组织如果有浸润性癌的成分,需要进行根治性手术,清扫淋巴结,并进行术后的定期复查。如果切缘阴性,只需每3~6个月复查肠镜检查,不需要行二次手术或根治性手术,以减轻患者的损伤。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切除后的患者复发或转移的风险相对较小。研究显示,在491个患者中,只有13个(2.6%)出现了复发或转移。其中,位于直肠、没有蒂、比较大的息肉的复发或转移风险相对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