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胃癌是起源于胃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的常见疾病。根据最新数据,胃癌在各种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三,全球每年新发病例约120万,中国约占其中的40%。早期胃癌的比例很低,仅约20%,大多数发现时已是进展期,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50%。近年来,随着胃镜检查的普及,早期胃癌的比例逐年增高。
胃癌的治疗策略主要以外科为主的综合治疗。为规范胃癌的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制定了本指南。本指南所称的胃癌包括胃腺癌和食管胃结合部癌。
胃癌的诊断应结合临床表现、内镜及组织病理学、影像学检查等多种方法。早期胃癌患者常无特异的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类似胃炎、溃疡病的症状,主要有上腹饱胀不适或隐痛、食欲减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黑便等。进展期胃癌除上述症状外,常出现体重减轻、贫血、乏力、胃部疼痛、恶心、呕吐、出血和黑便等。晚期患者可出现严重消瘦、贫血、水肿、发热、黄疸和恶病质等症状。
胃癌的诊断标准包括定性诊断、分期诊断和临床表现。定性诊断主要是通过胃镜检查进行病变部位活检及病理检查等方法明确病变是否为癌、肿瘤的分化程度以及特殊分子表达情况等。分期诊断的目的是在制订治疗方案之前充分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及特点,选择合理的治疗模式。临床表现不能作为诊断胃癌的主要依据,但在制订诊治策略时,应充分考虑是否存在合并症及伴随疾病会对整体治疗措施产生影响。
胃癌的病理与分期是胃癌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环节。胃癌可以分为上皮内瘤变、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上皮内瘤变是胃癌的癌前病变,早期胃癌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的浸润性癌,进展期胃癌组织侵达固有肌层或更深者。胃癌的分期主要包括T分期、N分期和M分期,分别表示肿瘤的局部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程度和远处转移存在与否。
胃癌的鉴别诊断包括胃良性溃疡、胃淋巴瘤、胃肠道间质瘤和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等。胃良性溃疡与胃癌相比,病程较长,曾有典型溃疡疼痛反复发作史,抗酸剂治疗有效,多不伴有食欲减退,X线钡餐和胃镜检查有明显区别。胃淋巴瘤占胃恶性肿瘤的2%~7%,95%以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常广泛浸润胃壁,形成一大片浅溃疡。胃肠道间质瘤约占胃肿瘤的3%,肿瘤膨胀性生长,可向黏膜下或浆膜下浸润形成球形或分叶状的肿块。胃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组起源于肽能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具有异质性的肿瘤,所有神经内分泌肿瘤均具有恶性潜能。
胃癌的预防和筛查对于高危人群尤为重要。胃癌高危人群包括40岁以上或有胃癌家族史者、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者、胃癌患者一级亲属、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如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者。胃癌的筛查方法主要有血清PG检测、胃泌素17检测、上消化道钡餐和内镜筛查等。内镜筛查是目前诊断胃癌的金标准,近年来无痛胃镜的发展极大程度上提高了胃镜检查的患者接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