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科普:食疗养胃的中医科学方法
就像如何使一块贫瘠的土地长出庄稼来一样,保养我们的胃同样遇到很多值得关注的问题。古代中医就认为,胃病需“三分治疗,七分调理”。今天我们和大家谈谈胃病的中医科学养生。
目前饮食调养,防病治病的科普书籍特别风行。作者为读者收集了很多偏方妙法,可谓用心良苦。但读者要用科学思维来吸取其精华,发掘出其中与自己体质对应的调养方法。盲目效仿,有时会出问题。最近一些胃病患者特别爱用绿豆,生姜,泥鳅养生,这三样东西均为非常好的食品。但是如果不辩体质,不注意烹调方式,也许会给机体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具体来看:绿豆是寒凉食物,仅有热性体质可以经常使用。生姜性温,只有寒性体质才可以短期使用。泥鳅能补养,但是常识告诉我们,务必需要反复洗净,充分烹调。我们门诊经常能看到一些患者因为不懂体质,长期误用绿豆导致腹痛,误食生姜导致出血,误吃生泥鳅而腹泻不止。
大家都知道,中医和西医在胃病治疗方面各有所长。急性期西医的治疗是必须的,也是很关键的,例如在消化道大出血等急诊抢救方面,西医有着极大的优势。但是急性期过了呢?恢复期的我们是不是就可以继续往昔的山珍海味、琼浆佳肴了呢?当然不是,中医凭借五千多年的沉淀,对很多慢性胃病有着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案,它不仅仅能提高治愈率,更重要的是它能降低复发率,逆转一些目前西医还无法解决的癌前期病变。
1. 和谐饮食不偏嗜:胃作为我们重要的消化器官,它总是率先品尝着人间的冷暖寒热和酸甜苦辣,首当其冲的是我们日常的饮食。食物过酸、过甜、过咸、过苦、过辛都可伤害我们的胃,而患了胃病治疗后更加不可使五味有所偏嗜。平素的饮食需多清淡,少食肥甘,多食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以利于保护胃黏膜和提高其防御能力,并促进局部病变的修复。叶酸主要存在于绿色蔬菜中,它可以保护胃黏膜和提高其防御能力。对于胃病患者,我们建议蔬菜水果要多样化,但是适度就好,量不可过多。不是胃病患者有长期食用稀饭面条的误区。因为长期吃稀饭,胃被灌的大大的,胃酸又被稀释,对胃的初步消化不一定有好处。并且大量饮水习惯不利于慢性胃病康复,所以,胃病患者应该适量少喝水。长期用鲜牛奶有助于慢性胃病康复和身体虚弱的恢复。酸奶也是不错的选择。但是胃酸高就不要用酸奶。而胃病日久,往往会导致胃气虚弱,往往又上有火象、下有寒气,中医谓之虚虚实实,寒热错杂。所以在饮食方面,不可因“上火”过食寒凉而使胃虚更为虚寒,也不可因“下寒”多用辛辣热物使虚火更为上炎。胃病往往胃酸分泌失常,所以不可多食甜类或过咸以及淀粉类食品。胃病往往功能失调,所以,尽量少吃硬物以及油腻难以消化食物。
2.药补食补两相宜:这句话不是说有病不用求医,而是强调在治疗的同时,正确的饮食可以做到保养我们的胃。烹调宜用蒸、煮、熬、烩,少吃坚硬、粗糙的食物。进食时不急不躁,使食物在口腔中充分咀嚼,与唾液充分混合后慢慢咽下,这样有利于消化和病后的修复。要注意四季饮食温度的调节,掌握食物的冷热适度,脾胃虚寒者尤应禁食生冷食物,肝郁气滞者忌在生气后立即进食。规律饮食要规律的一天三餐的进食方式。一些专家还认为胃病并不是单单因为胃不好造成的,因而,养胃还要兼顾脾、肝。中医认为,初春饮食应以辛温、清淡为主,因为辛温能够祛寒,清淡能够利湿,这样可使人体抗拒风寒、风湿之邪的侵袭,如山药、茯苓等。可采用平补饮食。具有这种作用的食物有:荞麦、薏仁等谷类,豆浆、赤豆等豆类,橘子、苹果等水果以及芝麻、核桃等,可长期服用。春天天气湿气重,易困脾,所以更应少吃容易产生湿、滞的食物。气温变化大,所以春季的营养构成应以高热量为主,由于冷热刺激可使体内的蛋白质分解加速,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而致病,这时需要补充优质蛋白质食品,如鸡蛋、鱼类、鸡肉和豆制品等。春天肝旺,容易克伐脾土而引起脾胃病,而酸味是肝之本味,故此时应减酸味,增甘味,如大枣、山药等。经常有朋友问,为什么春天脾胃病人更容易出现春困、腿重等症状,这其实就是“湿”的一种表现。要祛湿,可用荷叶煲汤,也可在汤水中加入藿香、苡米、云苓等,每周1—2次,以达健脾祛湿之效。水蛇苡米汤、苦瓜芥菜猪骨汤、马齿苋兔肉汤或莲子杏仁露皆有此功效,推荐日常食用。脾胃病有阴虚内热者,可选用清补的方法。水果疗法最相宜:这类食物有:梨、莲藕、甘蔗、百合等。此类食物食性偏凉。食后有清热消炎作用,有助于改善不良体质。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也易在春天发作,饮食上应避免摄取含肌酸、嘌呤碱等物质丰富的猪肉汤、鸡汤、鱼汤、牛肉汤及菠菜、豆类、动物内脏和刺激性调味品,因为上述食物有较强的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或形成气体产生腹胀,增加胃肠负担。饮食防治上,可采用蜂蜜疗法,将蜂蜜隔水蒸熟后,于饭前空腹服用,每日100毫升,分3次服;或用牛奶250毫升,煮开后调入蜂蜜50克、白芨6克,调匀后饮用。这些,均有养阴益胃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