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抗癫痫药物对肝脏的潜在危害
肝脏是人体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器官,负责消化和解毒等多种功能。然而,药物治疗,尤其是抗癫痫药物,可能对肝脏造成损害。这些药物在被吸收后,首先进入肝肠循环系统并在肝脏内进行代谢和转化,然后再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由于大多数抗癫痫药物都在肝脏发生生物转化,因此肝脏容易受到损害。
抗癫痫药物引起肝脏损害的机制主要有四种:毒性代谢产物中毒、免疫机制、胆汁淤积和过敏性损伤。毒性代谢产物中毒是指药物在肝脏内代谢转化成一些毒性产物,这些产物可能与大分子蛋白质共价结合或直接将肝细胞膜上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破坏膜的完整性和Ca2+-ATP酶系,导致肝细胞死亡。免疫机制是指多数药物相对分子质量较小,本身并不具有抗原性,但在特异质个体或代谢异常的情况下,药物及其代谢物与肝内蛋白质结合后成为抗原,可诱发免疫机制导致肝脏损害。胆汁淤积是指当肝细胞对胆汁的分泌和转化机制受到损伤时,包括细胞内转运过程、胞膜运载胆盐的受体,Na-K-ATP酶,离子交换,各种转运器,细胞骨架和细胞膜结构完整性改变等,从病理生理的角度而言,当胆管内的胆汁的浓度达到20-100μmol/L时就可引起肝细胞的凋亡。过敏性损伤多发生于反复用药过程中,若再次小剂量用药,可能导致肝脏损害或黄疸复发。
不同抗癫痫药物引起的肝脏损害也有所不同。例如,丙戊酸可引起可逆性肝功能不全和不可逆性的肝昏迷;苯妥英诱发肝脏毒性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红疹、肝肿大和淋巴腺肿大等;卡马西平所诱发的肝损害的死亡率较低,病变可表现为发热性右上腹疼痛,有胆汁淤积等。
为了预防抗癫痫药物引起的肝脏损害,首先需要定期检查肝功能与胆红素等指标;其次,对以往有药物过敏史或过敏体质的病人,用药时应特别注意;再者,对肝、肾病患者,新生儿及老年人,药物的使用与剂量应慎重考虑;最后,对有药物性肝损害的病人,应避免给予相同或化学结构类似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