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患者的血栓形成管理策略
血小板减少症是肿瘤患者中常见的并发症,可能由恶性肿瘤本身或细胞毒药物治疗引起。这种情况下,如何管理血栓形成变得尤为重要。血小板减少症定义为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参考范围下限,即低于150×109/L。然而,血小板计数在100–150×109/L之间时,不具有临床症状体征相关性,因此,血小板减少症通常被认定为<100×109/L。
引起血小板减少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包括生成减少、消耗增加以及分布异常。血小板计数低也可能同时伴随血小板功能受损,部分是和疾病自身以及治疗有关;还可能因代偿性生成的高反应性未成熟血小板比例增加相关。因此,血小板计数同样低的患者之间总体出血风险可能不同。
对于伴随血小板减少的癌症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管理需要特别注意。一般来说,血小板计数≥50×109/L的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患者可以使用治疗剂量的低分子肝素(LMWH)抗凝或直接口服抗凝(DOAC)。如果血小板计数<50×109/L的急性VTE,可以通过输注使血小板计数增加到40~50×109/L以上,再予以治疗剂量抗凝。对于血小板计数在25~50×109/L的急性VTE患者,如果无法进行血小板输注或输注无效,可以选择半治疗剂量的LMWH抗凝。对于血小板计数小于25×109/L的急性或慢性VTE患者,一般建议不抗凝,除非血栓负荷重并引起严重症状情况下,放置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并在能耐受的情况下予以LMWH预防。
在伴随血小板减少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抗血小板治疗管理也需要特别考虑。恶性肿瘤的固有高凝状态使得癌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发生ACS时,积极的抗血小板治疗变得尤为重要。单用阿司匹林(ASA)治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策略以及使用GPII/IIIA抑制剂等都需要在血小板计数的基础上进行权衡和选择。同时,为了降低出血风险,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避免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优选桡动脉入路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优选第二代药物洗脱支架而非金属裸支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