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性胃食管反流病:临床与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具有广泛的临床表现。其中,非典型性GERD以哮喘、咳嗽、声嘶、吞咽痛、吞咽困难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缺乏典型的反酸、烧心症状,并且不同个体的临床表现多样化,给临床诊断带来了挑战,容易被误诊,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深入研究非典型性GERD的发病机制对于提高诊治水平至关重要。
非典型性GERD引起肺部、咽喉部或其他器官症状的主要机制可能有两种:一是胃内容物的实际吸入引起的损伤;二是未发生实际吸入,但通过一个包含食管感受器和传出通路的反射弧介导,引起对反流物的反射性反应(包括支气管痉挛、咳嗽等)。研究表明,GERD患者可能存在组织黏膜对酸敏感性增强,长期慢性酸刺激会引起食管黏膜化学感受器的敏感性增强,可能同样引起咽喉部或气道黏膜敏感性增加。这些发现为临床诊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慢性咽喉炎患者首先就诊的是肺科或耳鼻咽喉科,临床医师往往注重气管或咽喉部检查,忽略其可能是非典型性GERD的一种表现。研究显示,在哮喘患者中,51%的食管pH检测显示有酸反流异常。因此,在排除过敏、炎症、肿瘤等因素后,对那些不明原因的咽喉部或肺部疾病,首先应考虑GERD的食管外表现,首选的诊断手段则为24h食管pH测定。
对于非典型性GERD,目前首选治疗药物仍为质子泵抑制剂(PPI)。大剂量PPI可作为疑诊GERD及GERD相关食管外症状的诊断性治疗手段。在进行诊断性治疗之前必须排除肿瘤、过敏、上呼吸道感染等器质性疾病。与典型GERD相比,非典型性GERD对PPI治疗起效慢,疗效可能不如前者显著,故对确诊或疑诊为非典型性GERD患者,目前推荐使用大剂量PPI长时间治疗3个月左右,并观察疗效,若患者症状有所改善,可减少剂量按需服药。
综上所述,重视对非典型性GERD的研究非常必要,应让更多的临床医师了解非典型性GERD的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以便在临床工作中及时发现容易漏诊的患者并予以恰当的个体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