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与治疗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骨病,特征是骨量降低、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这种疾病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骨质疏松性骨折是指因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导致骨强度减低,受到轻微暴力甚至在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的骨折,常见的骨折部位是脊柱、髋部、桡骨远端和肱骨近端。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特点及治疗的难点包括:骨质疏松症患者罹患骨折并卧床后,将发生快速骨丢失,会加重骨质疏松症;骨折部位骨量低,骨质量差,多为粉碎性骨折,复位困难,不易达到满意效果;内固定治疗稳定性差,内固定物及植入物易松动、脱出,植骨易吸收;骨折愈合过程缓慢,恢复时间长,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其他部位发生再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大;多见于老年人,常伴发其他器官或系统的疾病,全身状况差,治疗时易发生并发症,增加治疗的复杂性与风险性;致残率、致死率较高,严重威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寿命。因此,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有别于一般的创伤性骨折,既要重视骨折本身的治疗,也要积极治疗骨质疏松症。
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基本原则是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和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有机结合。在尽可能不加重局部血运障碍的前提下将骨折复位,在骨折牢固固定的前提下尽可能不妨碍肢体活动,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使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均达到比较理想的结果。同时合理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以避免骨质疏松加重或发生再骨折。
对于确需手术者,应充分考虑骨质疏松性骨折骨质量差、愈合缓慢等不同于一般创伤性骨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内固定器材和技术。康复治疗既要遵循一般骨折术后的康复规律,又要考虑到该类患者骨质量差、内固定不牢固及骨折愈合缓慢的特点。强调早期进行肌肉的主动和被动锻炼,尽早活动未固定的关节,尽量减少卧床时间。
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自我预防措施包括:戒烟限酒,适度控制体重,坚持日常适度肌力锻炼及全身平衡性与协调性锻炼,适当户外活动,增加日照,采取防止跌倒的各种措施,预防性正确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