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乳腺癌骨转移的发生率在65%至75%之间,且首发症状为骨转移的患者占27%至50%。骨痛、骨损伤、骨相关事件(SREs)和生活质量降低是乳腺癌骨转移的常见并发症。SREs包括:骨痛加剧或出现新的骨痛、病理性骨折(椎体骨折、非椎体骨折)、椎体压缩、变形,脊髓压迫,骨放疗(因骨痛或防治病理性骨折或脊髓压迫),骨转移病灶进展(出现新发、多发骨转移、原有骨转移灶扩大)及高钙血症。
骨放射性核素扫描(ECT)是骨转移初筛诊断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早期发现、全身成像不易漏诊的优点。然而,ECT也存在特异性较低、不易区分成骨性还是溶骨性病变、也不能显示骨破坏程度的缺点。对于ECT扫描异常的患者,应进行磁共振扫描(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X线拍片检查,以确诊骨转移并了解骨破坏的严重程度。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CT)可以直接反应肿瘤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入,已有临床研究表明FDG-PET具有与骨扫描相似的敏感性,更高的特异性,对乳腺癌骨转移治疗后病情的跟踪优于骨扫描,但专家组认为目前PET-CT在骨转移诊断的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临床上各种诊断方法应该合理应用,必要时需要通过骨活检取得病理诊断。
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表现主要以多发的溶骨性病变为多见。乳腺癌骨转移的特点是伴有疼痛的骨转移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但骨转移本身一般不直接构成生命威胁;有效的治疗手段多,不合并内脏转移的患者生存期相对较长。治疗目标是缓解疼痛、恢复功能、改善生活质量,预防和治疗骨相关事件,控制肿瘤进展,延长生存期。治疗方案包括化疗、内分泌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双膦酸盐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止痛及其他支持治疗。全身治疗为主,其中化疗、内分泌治疗、分子靶向治疗作为复发转移乳癌的基本药物治疗;双膦酸盐类可以预防和治疗骨相关事件。合理的局部治疗可以更好地控制骨转移症状,其中手术是治疗单发骨转移病灶的积极手段,放射治疗是有效的局部治疗手段。对于确诊骨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应进行血常规、肌酐、血钙等肝肾功能及血生化指标检查;胸、腹、骨盆影像学检查。治疗选择应根据患者肿瘤组织的激素受体状况(ER/PgR)、Her-2结果、年龄、月经状态以及疾病进展是否缓慢。原则上疾病进展缓慢的激素反应性乳腺癌患者可以首选内分泌治疗,疾病进展迅速的复发转移病人应首选化疗,而Her-2过表达的患者可以考虑单用或联合使用曲妥株单抗治疗。双膦酸盐类药物是预防和治疗骨相关事件的有效方法,包括高钙血症、骨痛等。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每天补充钙和维生素D,避免进行口腔手术,定期检查口腔健康,长期使用双膦酸盐应注意肾功能的监测。使用中监测到不良反应,且明确与双膦酸盐相关;治疗过程中出现肿瘤恶化,出现其他脏器转移并危及生命;临床医生认为需要时;但经过其他治疗骨痛缓解后不是停药指征。生化标记物可能帮助医生了解患者对双膦酸盐的治疗反应,但目前局限于科研领域,不建议临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