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疝:便秘的严重后果
在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习惯性便秘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虽然通便排毒类药物和保健品已成为孝顺老人的佳品,但很少有人将习惯性便秘与盆底疝联系在一起。盆底疝又称盆腔疝,是指疝囊在骨盆盆缘以下的腹内、外疝。近年来,我国盆底疝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医生对本病的重视程度及诊治水平较前有所提高;二是随着结直肠及子宫、卵巢恶性肿瘤发病率升高,接受手术的患者增多,导致术后盆底肌肉筋膜组织薄弱;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逐渐突出,目前已成为发达国家主要保健和社会问题之一。
盆底疝的诱因多种多样,总结来说有两大原因:一是先天或后天因素引起的腹内压或盆腔内压的升高,主要见于肥胖、老年人的习惯性便秘、长期吸烟或肺部疾患引起的咳嗽、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引起的排尿困难、女性妊娠等;二是手术或非手术因素造成的盆底筋膜组织损伤,多见于女性分娩、结直肠手术、妇科手术等。由于人类直立行走而导致腹内压较爬行动物高数十倍,必然导致腹外疝的发病率远高于爬行动物,而位于腹腔最低点的盆底也承载着最高的腹内压力,盆底疝发病率的升高也就显而易见了。
盆底疝因疝环位置较深,初始症状不典型,且目前缺乏特异性辅助检查,故而诊断较为困难,漏诊、误诊率较高。结合近年来诊治盆底疝的经验,盆底疝有以下特征:一、有前述盆腔、腹腔手术史且伴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应注意自身疾病变化;二、盆底疝同其他腹壁疝相同,一般均有腹壁包块出现;三、疝囊压迫局部的血管、神经时可以出现相应症状;四、同其他腹部疝一致,盆底疝如出现嵌顿亦可出现肠梗阻症状,腹痛、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当出现肠绞窄时则可能危及生命。
早期盆底疝的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患者应及时治疗原发的增加腹压的慢性疾病。便秘患者还应进行饮食疗法:戒烟,多进食膳食纤维、多饮水,养成良好的定时排便习惯,以及提肛锻炼等。对于饮食疗法效果不明显的患者,必要时可辅以口服泻剂,但要慎重选择,尽量避免长期应用,否则会损害肠神经系统,导致结肠无力,并可诱发“结肠黑变病”。因此,预防和早期治疗便秘对预防盆底疝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