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的分类、诊断和治疗方法
尿路感染是一种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根据感染部位可以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同时,根据是否存在尿路异常和复杂因素,还可以将其分为复杂性尿路感染和非复杂性(单纯性)尿路感染。复杂性尿路感染需要同时满足至少一条危险因素,包括留置导尿管、支架管或间歇性膀胱导尿;残余尿 > 100 ml;任何原因引起的梗阻性尿路疾病;膀胱输尿管反流或其他功能异常;尿流改道;化疗或放疗损伤尿路上皮;围手术期和术后尿路感染;肾功能不全、移植肾、糖尿病和免疫缺陷等。
诊断尿路感染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尿路刺激征、发热、耻骨上方压痛及叩击痛、腰部疼痛及叩击痛等,并进行清洁中段尿培养。若培养结果不能达到标准,白细胞尿或脓尿、硝酸盐还原试验和(或)白细胞酯酶实验阳性、未离心新鲜尿液革兰染色发现病原体等辅助检查也可以帮助诊断。定位诊断需要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进行综合评估,下尿路感染常以尿路刺激征为突出表现,而上尿路感染则以发热、腰痛等症状为主要表现。
治疗细菌感染的原则包括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选择在肾内及尿内浓度高的抗生素、选择肾毒性小、副作用少的抗生素、结合患者感染部位、是否合并危险因素及抗生素药代动力学择优选择。对于下尿路感染,尽量口服抗生素,避免前列腺注射及膀胱灌洗,常用药物包括磷霉素氨丁三醇散、2 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和阿莫西林,疗程为 3-7 天。对于上尿路感染,轻症患者可口服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阿莫西林、氟喹诺酮抗生素和2 代头孢菌素,疗程为 10-14 天;重症患者建议住院治疗,首选静脉制剂,如氟喹诺酮抗生素、脲基青霉素 + β-内酰胺酶抑制剂、3 代头孢菌素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危重患者可选用万古霉素。真菌感染的治疗包括氟康唑、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B等药物,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需适当延长治疗疗程。
总之,尿路感染是一种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及时诊断、评估疾病复杂程度、选择恰当的抗生素治疗非常重要。只有通过早期识别、早期治疗、去除诱因、改善生活方式等措施,才能更好地促进病人康复,避免复发,改善远期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