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尿潜血与血尿:区别、原因及注意事项
在临床实践中,很多人对“血尿”的概念存在误解。他们将化验单上的“尿潜血”或“尿隐血”几个“+”视为血尿,进而感到担忧和困扰。那么,“尿潜(隐)血”与“血尿”之间有何关联和区别呢?
首先,“血尿”指的是尿液中存在红细胞,这些红细胞原本存在于血液中,但由于各种原因进入了尿液中。只有在显微镜下发现红细胞时,才能称之为“血尿”。而“尿潜血”是检测尿液中的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负责赋予血液红色。完整的红细胞在破坏后才会释放出血红蛋白。
例如,在溶血性疾病(如蚕豆病、地中海贫血)患者中,如果红细胞破坏,释放出的血红蛋白可能会进入血液,并最终流入尿液中。这时,尿液化验可以检测到“尿潜血(尿隐血)”,但尿红细胞检测结果可能是阴性的(除非同时存在血尿)。此外,现代检验技术通常采用间接方法来检测“血尿”,即检测血红蛋白的存在。如果血红蛋白存在,则为“尿潜血”阳性;反之,则为阴性。因此,溶血性疾病患者的尿液也可能呈现“尿潜血阳性”,但这并不等同于真正的“血尿”,而是医学上所说的“血红蛋白尿”。还有一些情况也可能导致“尿潜血阳性”,比如尿液中存在肌红蛋白(存在于肌肉细胞中,地震压伤、肌肉疾病时可以释放出来进入尿液中),这种情况被称为“肌红蛋白尿”。因此,“尿潜血”只是一种“潜在可能的血尿”,并不一定是真正的血尿。
需要注意的是,电脑自动系统快速检测的“尿液分析”中的“尿潜血”项目只能作为“血红蛋白尿”的检测及血尿的筛查,真正的血尿诊断依赖于直接检测尿红细胞。另外,“尿潜(隐)血”也可能出现“假阳性”的情况。除了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和真正的血尿可以导致尿潜血阳性外,检测设备过度敏感、尿试纸条过期或变质、尿液中含有细菌、氧化性物质或能使过氧化物分解的酶等因素也可能引起假阳性结果。因此,在看到尿化验结果中有尿潜血阳性时,不应盲目担忧,应在专业医生的帮助下分析可能的原因,并听取医生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