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病因、症状、治疗及手术管理
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肝脏炎症。它可以是急性或慢性的,并可能导致严重的肝脏问题,如肝硬化、终末期肝病或肝细胞肿瘤。这种疾病的传播主要通过血液接触,例如共享注射器、接受未经消毒的医疗设备或器官移植等方式。感染HCV的人可能需要进行肝脏相关手术,如肝移植、TIPS及肝切除术,甚至非肝脏相关手术也可能需要进行。
在美国,每年有大约28000人新感染丙型肝炎,85%的感染者最终会发展成慢性肝炎。目前,美国约有3200000人患有丙型肝炎,占总人口的1.3%。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每年死亡人数为8000-10000人。
丙型肝炎的危险因素包括静脉滥用毒品、血友病患者输注1987年以前生产的凝血因子者、HIV阳性患者等。这些高风险人群需要检查HCV抗体。中等风险人群包括1992年以前曾有输血史或器官移植者、不明原因转氨酶升高者等。低风险人群则包括与有多个性伴侣发生性关系者或与感染者发生性关系、有HCV暴露史的医务人员(如针刺伤)等。
丙型肝炎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涉及免疫因子的作用,导致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只有部分病人会发展为渐进性肝纤维化,最终导致肝硬化。预测纤维化进展情况的因素包括感染时年龄越大程度越深、酗酒、同时合并HBV感染、血友病患者多次输血、静脉吸毒或HIV、持续的转氨酶活性升高、合并肝脏疾病等。
对于丙型肝炎患者,麻醉原则包括:HCV感染无终末器官损害患者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发展为肝病或肝硬化患者术前需仔细评估;任何原因导致的急性肝炎择期手术需延期,直至好转。术前评估应包括症状、病史、症状/体征、治疗史、药物等方面。治疗方法包括肝移植、TIPS、穿刺术、食管静脉曲张结扎等手术方式,以及干扰素α及口服利巴韦林、利尿剂、抗生素、乳果糖及难以吸收的抗生素等药物治疗。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包括酶联免疫法(EIAs)、HCVRNA检测、CBC、凝血检查、完整的代谢检查等。
丙型肝炎患者在手术管理中需要注意麻醉选择、监护、诱导/气道管理、维持、拔管/紧急事件等方面。术后护理应包括床位管理、药物/实验室检查、合并症等。对于接触HCV感染患者后感染的风险,应采取相应的预防和监测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