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的诊断与治疗:2011年版规范
肺癌是中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10年统计显示,2005年肺癌死亡率在我国恶性肿瘤中居首位。为了提高肺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特制定本规范。
肺癌的高危人群包括有吸烟史并且吸烟指数大于400支/年、接触石棉等高危职业、肺癌家族史、以及45岁以上者。肺癌的临床表现多样,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常见的症状有刺激性干咳、痰中带血或血痰、胸痛、发热、气促等。如果呼吸道症状超过两周,经治疗不能缓解,尤其是痰中带血、刺激性干咳,或者原有的呼吸道症状加重,需要高度警惕肺癌的可能性。
肺癌的诊断技术和应用包括高危因素筛查、临床表现评估、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CT、MRI、骨扫描、PET-CT)、内窥镜检查(如纤维支气管镜、纵隔镜、胸腔镜)、其他检查技术(如痰细胞学、经胸壁肺内肿物穿刺针吸活检、胸腔穿刺、胸膜活检、浅表淋巴结活检)和血液免疫生化检查。其中,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是诊断肺癌最常用的方法,经纤维支气管镜引导透壁淋巴结穿刺活检术(EBUS-TBNA)和纤维超声支气管镜引导透壁淋巴结穿刺活检术(EBUS-TBNA)对肺癌N1和N2的精确病理诊断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支持。
肺癌的病理评估包括标本固定标准、取材要求、病理报告内容和病理类型。组织病理学诊断是肺癌确诊和治疗的依据,活检确诊为肺癌时,应当进行规范化治疗。对于不能确定病理诊断的病例,建议临床医师重复活检或结合影像学检查情况进一步选择诊疗方案,必要时临床与病理科医师联合会诊确认病理诊断。
肺癌的分期采用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2009年第七版分期标准(IASLC 2009),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的TNM分期中,T、N、M的定义详见规范。小细胞肺癌分期:对于接受非手术的患者采用局限期和广泛期分期方法,对于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采用IASLC 2009年第七版分期标准。
肺癌的治疗原则是采取多学科综合治疗(MDT)模式,根据患者的机体状况、肿瘤的细胞学、病理学类型、侵及范围(临床分期)和发展趋向,合理地应用手术、化疗、放疗和生物靶向等治疗手段。外科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药物治疗是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具体的治疗模式和适应证详见规范。
肺癌的诊疗流程和随访也非常重要。肺癌诊断与治疗的一般流程是:影像学检查、肺癌相关标记物检测、组织病理学检查、门诊拟诊肺癌患者、可切除性评估、排除诊断、明确诊断与TNM分期、多学科会诊、以放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随访、复发转移。随访频率为治疗后2年内每3~6个月随访一次,2~5年内每6个月随访一次,5年后每年随访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