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黑变病:病因、诊断与治疗
结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是一种非炎性、良性可逆性病变,特征是结肠黏膜固有层中巨噬细胞内色素聚集。这种色素沉着可以发生于结肠的任何部位,但通常不超过回盲瓣和齿状线。近年来,随着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结肠黑变病的发病率有所上升。
研究显示,结肠黑变病的发病率与性别无关,但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女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这可能与中青年女性的精神心理因素导致的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发病较多以及部分女性长期服用泻药有关。根据临床表现,结肠黑变病可以归类为“便秘”“腹胀”“腹痛”等病症。
结肠黑变病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但一般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长期服用蒽醌类泻剂和长期便秘和服用含色素的泻剂。这些因素可能导致结肠黏膜的损伤并引起凋亡,进而形成色素沉着。值得注意的是,长期服用蒽醌类泻药可能增加大肠腺瘤发生的几率,因此应定期行结肠镜检查,并尽量避免或适量使用这类药物。
结肠黑变病的诊断主要依靠肠镜及病理检查。内镜下结肠黑变病主要表现为棕褐色或黑褐色色素沉着性改变,分为Ⅰ-Ⅲ度。光镜下可见肠黏膜固有层浅层内数量不等的吞噬棕黑色色素的巨噬细胞,散在或聚集成片状,细胞核被遮盖而不易看见。黏膜间质水肿,无纤维化,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
目前尚无特殊药物及其他特异性治疗方法可用于结肠黑变病。多数学者认为本病是一种可逆性病变,预后良好,随着停用泻药,经过一段时间后,结肠黏膜色素沉着斑可减弱甚至完全消失。对于伴发便秘、肠易激综合征、腹痛等病症的患者,应按相对应疾病进行分别论治。
预防调护方面,积极治疗便秘和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避免长期服用蒽醌类泻药,多摄取粗纤维食物和果蔬,以促使大便通畅。对于老年顽固性便秘患者,应改用润滑性泻剂、胃肠道动力药或微生态制剂来予以对症处理,而对于炎症性肠病及无明显病因的患者,重点给予严密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