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家庭不合理用药现象

医疗科普小站·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普及医疗常识和健康知识
医疗科普小站
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普及医疗常识和健康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在遇到轻微不适时,往往倾向于自行购买非处方药(OTC药物)进行自我治疗,而忽略了家庭用药的潜在风险。

OTC药物虽然方便快捷,但并非绝对安全。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家庭不合理用药现象占比超过30%,其中非处方药中毒和不良反应是主要原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家庭用药误区:

1. “老毛病”现象:患者根据以往经验自行用药,可能导致耐药性增加,病情恶化。

2. 随意增减药物用量:用药不规范,容易导致耐药菌增多,引发二重感染

3. 自诊不明,模仿他人用药:忽视个体差异和病情变化,可能导致用药不当。

4. 多药并用:增加药物副作用和不良反应风险。

5. 家庭药品久备不常用:药物过期、变质,导致浪费。

6. 忽略过敏体质:药物过敏反应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7. 认为中药没有不良反应:中药也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需谨慎使用。

如何正确使用OTC药物:

1.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注意药品标识。

2. 了解自身症状,选择合适的药物。

3. 仔细阅读说明书,按照规定剂量用药。

4. 注意药物禁忌证。

5. 妥善保管药品,避免误服。

6. 如症状未缓解,及时就医。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药物热诊断复杂,需排除引起发热的相关疾病临床常见的药品良反应之一,可合并过敏性皮炎药物治疗中出现发热,停药后体温恢复正常简介药物热是患者治疗疾病时因,使用一种或多种药物引起的发热,是一种药物良反应,停药后发热可消失。发热原因明确,法用其他疾病解释时,应考虑为药物热。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较为常见。抗菌药物是导致药物热最常见的药物,其次为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抗肿瘤药物和心血管药物。服药后出现发热的平均时间为7~10天,可合并过敏性皮炎的表现。停药后一般情况下,体温在48~72h内自行恢复正常。体温恢复正常后,需特殊处理。症状表现发热最高体温平均为38.5℃,有过敏性皮炎表现、畏寒、头疼、关节酸痛。诊断依据发热原因明确,法用其他疾病解释时,需考虑是否为药物热。药物热的诊断依据包括:服药后出现发热的平均时间为7~10天,发热最高体温平均温度38.5℃。血细胞分析中,嗜酸粒细胞绝对值升高,血清总IgE值升高。停药后体温在48~72h内自行恢复正常。但上述诊断依据并具有特异性,最重要的是停药后体温可在48~72h内自行恢复正常。是否具有传染性?否是否常见?药物热是临床常见的药品良反应之一。是否可以治愈?可以治愈。停用相关药物后体温可以恢复正常。但再次接触可疑药物时会有再次发病的风险。是否遗传?某些药物引起的药物热和遗传有关,比如氟烷类麻醉药、磺胺类、抗疟药物、奎尼丁、呋喃妥因、氯霉素等。是否医保范围?是
医疗科普小站·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普及医疗常识和健康知识王晓阳副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