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豆病”患者注意事项
定义——“蚕豆病”的医学名称叫做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6PD)缺乏症,它是由红细胞酶G6PD基因缺陷引起的一种遗传性疾病,在进食蚕豆或者服药、感染等诱因下可发生溶血。
流行病学——G6PD缺乏症是最常见的红细胞酶缺陷性疾病,全球有4-5亿患者;G6PD缺乏症在全球广泛分布,最常发生在东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如非洲、欧洲、亚洲),某些地区的患病率≥20%,在中国南方人中约占6%。
遗传学——G6PD缺乏症是一种X连锁疾病。
G6PD变异型的分类——
●Ⅰ类–酶缺乏低于正常水平的10%,并伴有慢性溶血性贫血
●Ⅱ类–酶缺乏低于正常水平的10%,但通常只在暴露于氧化应激(如摄入蚕豆或某些药物)时有间歇性溶血
●Ⅲ类–正常酶水平的10%-60%,伴间歇性溶血,通常与显著氧化应激有关
●Ⅳ类–没有酶缺乏或溶血现象。包括野生型(正常)酶和许多其他不会改变酶水平的基因改变,这些变异型没有临床意义
●Ⅴ类–酶活性超过正常水平的2倍,通常在检测G6PD缺乏症时发现,不具有临床意义。
临床表现——G6PD缺乏症的临床表现可轻可重。溶血的程度取决于酶缺乏的程度,而酶缺乏的程度又取决于G6PD变异型的特征。
①大多数患者没有症状,并且在稳定状态下不会发生溶血
②病情严重(Ⅰ类变异型)的罕见个体通常会发生慢性溶血
③急性溶血性贫血 ,一些G6PD缺乏症患者会在药物、急性疾病和某些食物(如蚕豆)引起氧化损伤时发生急性溶血。若患者确诊后能立即通过避免使用药物减少氧化应激暴露,则溶血的发生率可能会显著下降。
急性溶血的诱发因素——最常见的诱发因素包括多种药物和化学品、食物、疾病因素等。
1.药物:①解热镇痛类药物:比如布洛芬、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氨基比林、非那西丁、乙酰苯胺等。
②抗菌素类药物:如伯氨喹、氨苯砜、抗真菌药物或者抗寄生虫药物,需尽量避免使用。
③中药、中成药:包括珍珠、开口茶、金银花、川连、牛黄、腊梅花、牛黄解毒丸、七厘散。
④抗疟疾类的药物:包括伯氨喹、喹啉、奎宁。
⑤其他药物:如磺胺类药物、呋喃唑酮、硝酸戊酯或亚硝酸异丁酯。
2.食物:蚕豆(如下图所示)。摄入蚕豆后发生的急性血管内溶血称为蚕豆病,最常发生于1-5岁男孩,但是女童和成人(无论男女)也可受累,蚕豆病的症状在摄入蚕豆后5-24小时内开始出现,包括头痛、恶心、背痛、寒战和发热,随后是血红蛋白尿和黄疸。另外,摄入苦瓜后也可能诱发蚕豆病。以上食物需谨慎。
3.疾病因素:感染是导致G6PD缺乏患者发生溶血的典型诱因,溶血可伴发于多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立克次体)及感染灶(如肺炎、肝炎);酸中毒和高血糖都是潜在的诱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