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您了解ITP的病因和治疗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也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获得性血小板减少症,由抗血小板抗原的自身抗体导致
发病机制—主要机制是抗体介导血小板破坏导致血小板寿命缩短,涉及患者B细胞产生的特异性自身抗体,大多针对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自身反应性细胞毒性T细胞以及针对巨核细胞的体液和细胞自身免疫异常。
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黏膜出血表现:
●瘀点–瘀点呈红色、扁平、离散的病损,压之不褪色;瘀点常发生于身体的重力依赖区。
●紫癜–紫癜是指由瘀点融合引起的病变
●鼻出血–极少量的鼻出血
●重度或危重出血–最常见于血小板计数<20×109/L,如危及生命的颅内出血
治疗方法—包括增加血小板计数的治疗、免疫抑制治疗、促血小板生成治疗、减少血小板破坏治疗
●血小板输注–这是危重出血患者增加血小板数量最快的方法
●免疫球蛋白治疗(丙球)—通常单次剂量1g/kg,第2日重复给药,直到血小板计数>50×109/L。
●糖皮质激素治疗—地塞米松40mg,口服或静滴,一日1次,连续4日;或泼尼松,1mg/(kg·d),连续1-2周,然后逐渐减量至停药
●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rhTPO):300U/kg/天×14天,皮下注射,若无效则停药
●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如艾曲波帕、海曲波帕
●利妥昔单抗:375mg/m2静滴,每周一次,共4次,一般在用药后4-8周起效
●rhTPO联合利妥昔单抗:推荐rhTPO 300U/kg/天×14天;利妥昔单抗100mg静滴,每周一次,共4次
●脾切除:对于上述治疗无效,且无手术禁忌症,脾切除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二线治疗方式
●其他:如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达那唑,地西他滨,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等
●新药临床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