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长了“火疖子”到底是怎么回事?
啥是“火疖子”
“火疖子”是一种俗称,医学上的正规名称是“疖”,也是脓肿的一种。各地也有不同的叫法,比如“疖子”、“疖病”、“疖肿”等等。我外婆把这个叫作“搭肩”,意思是长在肩背部手摸不到的地方。
“疖”是毛囊发炎引起的,也就是感染。凡是感染,就有轻有重。轻的过几天自己就好了;重的需要外科手术切开引流;再重一点的,会引起周围毛囊的感染,形成“痈”,肿胀范围会有一个小碗那么大,切开后能引流出一碗脓液。
为啥毛囊会发炎呢?
一是由于人体有些部位的皮肤特别厚,毛囊的位置深,就容易藏污纳垢,比如后背、臀部、大腿外侧等等,这些地方比较容易得毛囊炎。人体在进化的过程中,为了节约材料,很多结构往往偷工减料,比如皮脂腺和毛囊是同一个出口,这就导致了一旦皮脂腺分泌的油脂堵住了开口,毛囊也跟着倒了霉,发了炎。
另外一个重要的病因是人体免疫力的下降。比如老板 PUA、KPI 完不成、高考、考研、熬夜、抽烟、酗酒等等。很多得这个病的其实都是年轻人,年纪轻火力壮,油脂分泌旺盛,遇到一点事儿,身体没能调节得过来,毛囊就发炎了。
疫情期间我接诊过一例病人,因为厂子闭环管理,他被关在厂里出不去,住的是帐篷,没有洗澡的地方,一条内裤穿了十天直接扔掉,24 小时待命,随时都要上班。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最后终于顶不住,长了个疖子……
怎么治?
得了疖,大部分人都希望吃点消炎药就能自己消下去,有的疖过几天也会自己破出脓来。
如果疖的位置比较深,或者范围比较大,很有可能没办法自己破出来,就需要医生来帮忙切开引流了。所谓的引流,就是引流脓液,在肿胀的部位切个小口,把脓液放出来,俗称“拔脓”。
这里要先说一说脓液是啥东西?
很多人以为脓液就是一包令人作呕的细菌汤,其实是不对的,脓液里活着的细菌很少。
疖从形成到化脓有一个过程,刚开始的时候,疖摸上去是硬的,里面不是脓,是充血的组织。为啥会充血呢?因为皮肤组织侦测到毛囊里有很多细菌,就呼叫免疫系统过来杀死他们,也就是东北话说的“摇人儿”。这时候里面的脓液还没有形成,不能切。如果硬切开,就是一包血,容易引起感染的播散,也不容易止血。况且人还没摇来,就开始砍人了,既不仗义,又不安全。
在充血的组织里,人体的免疫细胞和细菌开始火拼,战争规模不断升级,肿胀也越来越厉害。有的时候细菌死了,有的时候白细胞死了,大部分情况下是细菌和白细胞同归于尽。那么问题来了,这些细胞的尸体,总要有一个去处,体内对于细胞尸体的处理方式就是用体液把它们冲到一起,这就是脓液,脓液形成脓肿,处于战场的中央,压力不断增加,最后破的时候,脓液就排到了体外。
所以很多人有这样一个误区——觉得脓肿像个塑料袋,里面装着一包脓,就和袋装牛奶一样。其实不是的,脓肿周围的肿胀组织才是真正的感染区,它类似于骆驼的驼峰一样,是很厚实坚硬的一层。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把脓液挤出来以后,往往会觉得伤口更肿了,摸到硬硬的组织,就是这层脓肿壁。不过只要感染消失,这层壁也会慢慢变薄消退。
再介绍一个小常识,人体其实很一个很抠门的系统,能省则省。你看,人们为了表达悲伤情绪的眼泪,只愿意消耗了几滴水的资源。为什么眼泪是咸的呢?就是因为眼泪是从血浆里来的,把血浆过滤掉了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白蛋白,能留下来的东西都留下来了,最后剩下的就是这个味道。人类进化的过程中,为了生存下来,可以说是尽可能地猥琐。
脓液的分泌也是一样,尽可能少用水,水费很贵。只用几滴液体去冲洗组织形成脓液,所以脓液通常是很粘稠的。有些时候脓液里的水分实在太少,以至于最后变成了固体,就是我们挤出来的脓头。
什么时候需要切开引流?
一般脓肿形成需要 3-5 天,如果之后疖没有自己破,反而疼痛加重,甚至伴有发烧、乏力等全身症状,就要特别注意了。
再观察一下疖的外观:如果表面看不到白色的脓点,疖的中央变软,摸上去有“波动感”,类似皮下有一个小热水袋的感觉,那就需要切开了。
小的疖肿可以用针头穿刺,大的疖肿就要用刀片划开皮肤引流。
切开后需要缝起来吗?
引流脓液以后,并不能马上缝合。原理前面也解释了,脓液并不是感染的原因,而是结果。在切开后的几天里,还会有源源不断的脓液流出来,需要换药持续引流。我们平时挤青春痘也有这样的体会:明明挤得很干净了,血都被挤出来了。但是过了一两天,再挤,又是一包脓。青春痘,也就是痤疮,算是比较轻度的感染,尚且如此,严重的疖就更加不可能一次弄干净了。
大部分的情况下,疖切开后,不用再次手术缝合,伤口慢慢自己就能长好。
这就是“火疖子”的前世今生,您对它多一点了解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