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名医王冰与《黄帝内经》,他对中医的贡献有多大?
在中医学长达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有许多医家被后世所崇敬,而他们的医学观点和学术成就,也为后世学习中医带来了莫大的便利,他们的丰功伟绩也必将被铭记在史册中。而对于中医来说,四大经典可谓是中医界的丰碑,经典永流传。
在中医四大经典里,《黄帝内经》被称为四大经典之首,渊薮于黄帝岐伯,但要论《黄帝内经》的传承,却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唐代著名的中医学家——王冰,他一生痴迷于整理《黄帝内经》,对于《黄帝内经》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也许这位医家不及张仲景有名,但他的贡献却够资格载入史册。
王冰是盛唐时期杰出的医学家,也是一位仕途顺利的公职人员,最高做到从三品的太仆要职,因此又被称为“王太仆”。那么,王冰为什么会痴迷于解释《黄帝内经》呢?主要还是因为王冰对于中医的热爱。尤其是他在《素问》的序言里提到“先生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在这种机缘巧合之下,意外获得了一个《黄帝内经》流传的珍本,这让他开始对《黄帝内经素问》进行的整理和注释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的四大经典之首,但由于古代战乱频繁,很多文献古籍受到了影响,而当时王冰学习中医时,发现《黄帝内经》竟然是“世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的局面,也就是说,基本上很难看到一本真正意义的《黄帝内经》,而当时的传本,都是面目全非的。这也是王冰为什么痴迷于整理一本真正的《黄帝内经》的原因了。
而王冰对于《黄帝内经》的贡献,也在于结合自己丰富的医学知识,使《黄帝内经素问》的奥义得以晓畅,同时他在《黄帝内经》中补入了《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微旨大论》《六元正纪大论》《气交变大论》《至真要大论》等篇章,也就是后世医家所称的“运气七篇”,比较客观地反映了运气学说。这也是古代中医学高难度的经典理论。
古往今来,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对疾病的发病原因十分重视。唐代名医王冰对于疾病的病因病机也是十分重视,他归纳概括为四类,第一类是“始因气动而内有所成”,第二类是“不因气动而外有所成”,第三类是“始因气动而病生于内”,第四类是“不因气动而病生于外”,他把疾病的病因病机分为因为气动和不因气动两类,每一类中又认为外感和内伤,这与医圣张仲景“千般疢难,不越三条”的病因理论不太一样,备受后世医家的推崇。
王冰不仅对《黄帝内经》颇有贡献,他对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也有所发挥,比如治疗元阳之虚,主张“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又比如治疗真阴之竭,主张“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这两句话备受历代医家推崇,至今仍是中医临床的至理名言。
王冰一生都在研究中医,其中对《黄帝内经》的贡献很大,尤其是对他的版本流传和文献考证方面,可以说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王冰在在研究过程中经过分门别类、迁移补缺、阐明奥义、删繁存要,最后写成了《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他的这个工作为整理和保存古代医学经典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中医学史上也是功不可没,他对于中医学理论的很多创见和见解,直到现在都还深深的影响着许多临床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