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李君昌

音乐也可以用来治疗心理精神问题?

音乐也可以用来治疗心理精神问题?
音乐治疗具有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在用音乐治疗心理和精神问题,比如我国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两千年前就提出了“五音疗疾”;古埃及和希腊的医生经常采用音乐和歌曲来治疗患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医生采用音乐疗法帮助士兵从伤痛和创伤中恢复。因为患者通过音乐治疗不仅可以降低应激素水平,而且能够降低心率和血压,还可以缓解焦虑。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神经科学的进步揭示了音乐在治疗大脑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目前,针对头部损伤患者,众多临床医生采用音乐疗法帮助他们回顾语言和行动能力,甚至重新修复他们的大脑。为什么音乐具有如此神奇的疗效?

大脑中没有专门处理音乐的区域,被音乐激活的神经链路具有协调语言、注意力、记忆、复杂认知活动和运动的潜力。大脑中的听觉-运动神经链路负责处理听到的有节奏的声音,然后刺激身体有节奏的运动,比如当我们听到音乐时,会不由自主的用脚打拍子或者跳舞。这条链路上的神经元能够同时处理声音和运动信息。
 实际上,某些情形下,针对有运动问题的帕金森症或中风患者,音乐疗法比物理疗法的效果更好。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让帕金森和中风后身体虚弱、肢体不协调的患者跟着文艺复兴时期圆舞曲的节奏行走。连接在病人肌肉上的电极反应,这些患者采用音乐疗法后病情立刻有了好转,而且虚弱的肌肉也得到了活动。
心理学研究显示,音乐能影响意识和人格,情感培养对人格成长至关重要,有助于协调身心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音乐治疗在心理学和精神科学中被广泛应用于行为治疗。音乐治疗是运用与音乐相关手段:听、唱、演奏、创作、律动、音乐其他艺术形式等方式,使被治疗者达到健康的目的。目前,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均有注册的音乐治疗师。那么,音乐治疗作为心理治疗的一种重要方式,运用时需要重点把握以下三项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音乐治疗要根据来访者的心理特点,从风格、情绪程度和音量等角度出发,循序渐进播放音乐。
学习与启发原则。在开展音乐治疗时,主动向来访者介绍音乐背景及表达的意境,启发来访者积极探索,激发其主观能动性。
体验原则。让来访者根据音乐所营造的氛围,用心体验自己的情绪或感受。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创伤经历会遗传给孩子吗?

当面对超出承受或控制范围内的事,比如战争、自然灾害、暴力事件、突发事故等,我们通常有失落感、无力感,甚至引起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这些负面情绪或认知会进一步扩大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例如再看到相关的事物可能会产生恐惧和逃避的行为反应。 慢性压力可能会通过生物机制影响孩子。那么,父母经历PTSD后,是否会遗传给下一代?研究人员通过对比100位大屠杀幸存者的孩子与正常人孩子的心理状态,特别强调的是这些孩子都没有应激事件经历,分析表明幸存者孩子更容易患上PTSD,部分原因是父母痛苦的经历会传递给他们的孩子。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都是由父母塑造的,而且父母是孩子的主要学习对象。 从遗传学角度,非常有限的证据表明创伤会像基因一样遗传给后代。在2015年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32名大屠杀幸存者的22名孩子进行一些基因测试,分析发现在与应激反应相关的基因中,大屠杀幸存者和他们的孩子都有较高水平的甲基化(参见注释)。但是,生活环境也能够影响甲基化水平,并不是完全来源于遗传的作用。所以说,创伤能完全通过基因遗传给下一代的证据还不够充分。 因此,如果我们经历过PTSD,孩子有一定的风险会“继承”这种消极经历。风险不等于完全确定,有过创伤或临床症状的父母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孩子一定会继续有这样的表现。通过亲自互动、心理疏导等活动都能够减少PTSD传递给孩子的风险。 注释:甲基化,如果多个甲基吸附在同一段基因上,这段基因进行复制等活动时存在困难。

李君昌

三级心理咨询师

京东健康心理咨询团队

1039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隔离期间,如何保持心理精神健康?

隔离,是将处于传染病期的传染病病人、可疑病人安置在指定的地点,暂时避免与周围人群接触,便于治疗和护理。隔离能有效预防和降低传染病的暴发。隔离措施能够预防44%~96%的疾病传染,并降31%~76%因传染病感染的死亡率。从2003年非典和当下新冠疫情,我们在抗击传染病期间越来越认识到隔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那么,隔离对隔离者心理精神健康有什么影响呢? 传染病感染者或者疑似感染者在被隔离或自我隔离期间,不仅有对传染病的恐惧,而且要经历无聊、沮丧等情绪,还要面对资金不足、物资不足、社会支持缺失等问题,这些容易导致个人的心理和精神健康问题,特别是社交网络较小、有心理或精神疾病史的感染者。 隔离虽然能有效保持身体健康,但是也会导致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比如压力、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甚至这些问题会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最近的一项针对中国2.4万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在新冠疫情期间,被隔离的人群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自残年头和负面情绪的困扰。在持续的压力下,我们的大脑会长时间受应激激素品质醇刺激,使得我们不由自主的会寻找刺激,转移注意力,以释放压力。所以,在隔离期间,一些隔离者会染上抽烟、喝酒的习惯。在隔离期间,如何保持个人的心理和精神健康呢? 在隔离期间,自我调节、积极沟通、规律作息、提升自我等措施对于保持身心健康很重要。具体措施如下: 自我调节,主要是调节个人认知和心态。正确看待隔离,认识到隔离的重要性;正确认识传染病,不听信谣言,配合管理;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通过写作、听音乐、看影视、锻炼身体等有效方式转移注意力,提升自我效能感。 积极沟通,主要是采用无接触通信方式与亲朋好友、外界保持沟通,及时分享感受和经历,获得社会支持;了解疫情进展,树立抗击疫情的信心;遇到生活和心理上的问题,及时与外界取得联系。 规律作息,主要是按照正常习惯起居饮食,避免暴饮暴食、熬夜不良行为;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状态,适当的锻炼身体,包括俯卧撑、仰卧起坐、平板支撑。 提升自我,和自己独处的时间很难得,多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了解自己,规划未来;看一本书、学习一项技能,在提升自我的同时,也能够缓解压力;如果自己的负面情绪难以调节和控制时,不妨通过京东健康与专业心理医师进行交流。

李君昌

三级心理咨询师

京东健康心理咨询团队

1057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重复经历某个梦境暗示着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一遍遍地做着相同或相似的梦,比如在梦境中反复的跌倒、眩晕、被追赶、牙齿脱落等片段,以及考试、演讲等场景。这些反复的梦常常给我们带来非常糟糕的体验。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梦是潜意识愿望达成,是人们思想活动还处在清醒状态下的一种延续。那么,重复地做某个梦暗示着什么? 重复经历某个梦境是正常现象。已有调查研究发现:60%~75%的大学生和老年人,以及35%的学龄前儿童,都会重复地经历某个梦境。这种反复的梦境通常是由某种压力、让人沮丧的事情、某个没有解决的问题引起的,也可能与童年的创伤有关。 所以,重复梦境的出现并不是毫无根由的。当重复梦境体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困扰时,我们可以在心理医生的协助下寻找引起重复梦境的压力源、事件源和经历源,以缓解这种糟糕的体验。

李君昌

三级心理咨询师

京东健康心理咨询团队

1064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