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努力憋住的屁,最后去哪了?

京东互联网医院·慢病小病不排队,名医专家在身边。
王闯

 

屁是恼人的东西,虽然无形无相,但是有声有味,令人尴尬。要是真的可以不放屁,那是多愉快的事情啊!千万别这么想。

放屁是再正常不过的生理现象。正常人一天平均要放十几个屁,总体积估计在 500ml 甚至更多。屁是哪里来的呢?主要有两个来源。第一是从嘴进来的。随着说话、呼吸、吞咽等动作,人会从嘴里吸入消化道不少空气,这些空气跟随食物一路下行,最终原样出去。屁的大部分组成是吃进来的空气。

第二部分就是食物残渣在肠道内,由肠道微生物消化后产生的气体,以及食物化学反应产生的气体。每个人的肠道内大约有十万亿个细菌,它们对人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需要的营养有很多是这些细菌消化产生的,与此同时,气体也是这个过程中的生成物。

因此,一个健康的人是不会没有屁的。如果真的几天都不放屁,那意味着健康出了大问题,通常是肠梗阻、肠套叠甚至消化道肿瘤的征兆,得赶紧去医院让大夫看看了。

不过,你不必为了屁太多或太少感到担心,只要有,基本就是正常的。每个人肠道环境不同,屁的成分和量也不同。因为可以理解的原因,“全屁”检测有很大的技术难度,主要是难以采集……

也有人不信邪。

1997 年,美国的 Michael LevittIn 老师做了个仪器

,简单说就是拿根管子怼到你的肠道里,接下来的四小时你什么都不用干,就放屁就行。在麦老师测试的 16 个人(包括自己,够狠)里,屁量最少的只有 106ml,最多的有 1657ml。而且只有四个人的屁中有甲烷,这推翻了之前科学界认为的“甲烷是屁的主要成分”的观点。

后来,更多的科学家进行了类似实验,推断屁的成分和基因可能相关,非洲人放甲烷屁的比例更高,而父母双方都能放甲烷屁的话,子女也大概率拥有这项技能……

冰中的甲烷气体冰中的甲烷气体

说回来,有些人,肚里有气,排不出来,就形成了“胀气”。

如果你经常这样,倒是可以尝试一下“没屁愣挤”

,比如让腹部温暖一点,或者顺着一个方向揉肚子——这可以促进肠道的蠕动,让食物更快地移动和消化,裹挟的气体也能尽快排出来。

有屁不放,憋坏五脏?

“管天管地,还管拉屎放屁?”这句话颇有道理。人有三急,刻不容缓,它们要出来,拦得住吗?

其实,拦得住。尤其是屁。相信所有人都有过憋屁的经历,没办法,有的场合的确不适合把它释放。比如你正在给领导客户讲 ppt、正在和心爱的人表白、正在舞台上表演、正在和邻居吵架……

一个屁都可能瞬间破功,前功尽弃,只好憋着。憋着的屁去了哪里呢?

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拘留”,暂时保存在肠道,等环境允许了再放松精神,让它出去。还有一种就复杂了,如果你长期、多次憋屁,或者憋屁之后身体没有心情释放它,它就会——另觅出口或者被你吸收!

有的屁甚至会从下方出口一路上行到上方出口,形成嗳气,从嘴里吐出来。嗳气并不同于肌肉痉挛形成的打嗝儿,主要动作是出气儿,而不是抽。不过要想从最下面到最上面,并不容易,所以这种情形比例不高,要不然经常打个饱嗝都是屁味儿的。

另一部分憋住的屁会被肠壁吸收,进入血液循环。里面的成分有可能进入脏器代谢,有可能进入泌尿系统排除,有可能跟随血液到达肺循环,经由肺部呼吸出去。正常情况下,这一部分的屁也无伤大雅,不至于“憋坏五脏”。

但如果经常憋屁,任由废气留在肠道或者进入血液,就会增加负担,甚至引起肠道炎症等疾病。憋屁造成的精神压力也会进一步引起身体机能上的应激反应。所以说,有屁就得瞅准时机抓紧放!

响屁不臭,臭屁不响?

要想知道这句话的原理,就得搞清楚屁为什么臭,又为什么响。

响容易理解。大量气体快速通过肛门括约肌,造成了“气门”的振动,就像吹哨一样。哨子要吹得响,除了哨片这些硬件外,还要肺活量大,吹得够猛。所以,屁放得响亮最主要是要屁够多,单位时间的通过量大。

咱们上面说了,屁由两部分构成。喝风来的屁就是氮气、二氧化碳、氧气什么的,不臭;消化产生的屁大部分是氢气、二氧化碳之类不臭的,只有极少一部分吲哚、硫化氢、粪臭素之类的成分才会臭,它们只占“全屁”比例的 1%左右。

如果你爱吃肉,食物中蛋白质的含量高,消化产物里的臭味部分就会增加;另外葱蒜、萝卜等食物本身的臭味也会混合在屁里,形成更加“有层次”的臭味。

如果你吃肉少,吃淀粉多,尤其是豆类、红薯等,那么臭味成分的比例就会大大下降,二氧化碳则会大增,使屁的总体积显著增加。

这就不难解释了——如果你最近吃的很素,淀粉多,屁就相对多而不臭,多自然就响;要是淀粉摄入少,蛋白质摄入多,屁就少而臭,少就不会太响。

当然,还有两个可能——最近你淀粉蛋白质吃的都不多,只吃叶类蔬菜,那就可能不响也不臭。如果你食量大,每顿三碗米加两碗肉,又或者吃了很多肉之后到广场上对着上风口练绕口令,喝一肚子风,就可能放出又响又臭的屁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地区推荐专家
患友问诊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
药品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