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介:《好孩子需要坏父母》
《健康生活,从“坏”父母做起》
——颠覆传统的育儿观念,培养孩子健康人格
常言道,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但被称为“希望”的孩子们偶尔也会“挑战”父母的底线,然而他们这样做却是被允许的,而且是必须被允许的。在父母面前,孩子们都拥有特权,并且这种特权都还是由父母亲自授予的。
许多父母都想做“好”父母,想成为孩子最好的朋友。然而这样做对父母而言似乎益处不大,事实上也是如此:一个在外人眼中和谐美满的家庭,背后的真相却是,孩子成了家里的“小皇帝”,父母则沦落为无助弱势的“仆人和奴隶”。孩子们总是想探测出,父母的容忍底线究竟在哪里,他们的行为可以过分到什么程度。如果这种情况愈演愈烈,父母一味纵容容忍,依然对孩子不加以管束,孩子的未来发展很可能不太乐观,因为孩子可能缺少必要的坚韧品质,甚至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可能出现偏差。
今天,德国等欧美发达国家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上倡导一种新的理念:即“孩子需要恶劣的家长”,凑巧这个话题上周也在北京电视台早7点的节目上进行了讨论。“坏”父母是如何引导教育自己的孩子,帮助他们培养健康人格?德国的教育专家提尔·巴斯蒂安在本书中为您做了精彩的讲解。
话题一 父母一定要鼓起勇气
如果有父母起初采用完全开放式的方式教育孩子,然后在这种教育方式失败以后,又开始重新约束孩子(对于孩子而言,各种各样的约束好像是在某个时间,突然出现在自己生活中的),那么孩子一时间肯定会很难理解父母的做法,会认为他们恣意专断,反复无常,所以这种前后不一致的教育方式应该尽量少出现,最好完全不要出现。好的教育方式是父母应该始终为孩子设定一些限制。如果孩子打破了某些来自父母的限制,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其实,孩子偶尔做出一些所谓的出格的事情,并不是什么坏事,从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这是他们的权利——为了更好的了解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转的,更好的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他们必须要这样做。对于已经适应了界限内规则的人群而言,如果有一天限制消失了,他们会很小心的去尝试踏到界限以外的地方,而一直被父母管着的孩子更是乐意如此,并且他们还会乐此不倦。至于父母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孩子们那些微小的、持续的、必要的逾越行为,那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而这个问题也正是现在摆在您面前的这本书的中心话题。
精彩选读:父母不要围着孩子转——把孩子当成“小王子”“小公主”
精彩选读:认真对待孩子的“为什么”——否则父母也会被孩子“换掉”哟
精彩选读:父母和孩子——“辈分之间的战争”如何双赢?
精彩选读:学会放手——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长大
话题二 培养健康人格的孩子
针对孩子们遭遇的这些错误教育,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应时而生:“孩子们必须自己去探寻,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句看似简单的话确实富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父母们完全按照这个指示行事的话,那么真理在无限度的被夸大后也会变得扭曲。因为这样一来,情况很可能发展到另一个极端上:前面提到过的这一理论(即“孩子们必须自己去探寻,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无限上升,发展成另外一种说法:“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不应加以任何干涉,他们应该自己去探寻,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尽管后一种说法并没有被人明确提出来,但它确实是明显隐藏在第一种观点之后的。现在还真有一些父母主张完全开放式的教育。起初他们或许还在庆幸自己的孩子具有所谓的独立自主性,但最后终究有一天,他们会被自己的孩子折磨的疲惫不堪,然后不得不去寻求医生的帮助。让孩子们相信,所有与自己有关的问题自己都能解决,固然是好的(事实上,孩子们并不能坐到这些……),但是扪心自问一下,父母有必要将“独立自主”提高到这样的程度吗?
精彩选读:让孩子自然的爱父母
精彩选读:不是玩伴,而是父母
精彩选读:成为孩子最好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