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中风?简单自测助你评判风险!

京东互联网医院·慢病小病不排队,名医专家在身边。
京东健康
京东健康

中风,也称“卒中”,是一种极其危险的脑血管病。

 

就如同战场上那些危险的武器一样,非死即残,绝非空言。

 

 

如果错过了黄金治疗时间,中风患者即使被治愈,也往往会伴随着或多或少的后遗症,原本正常的生活只能成为旧日遗梦。

 

而如今,我国现有中风病人,已超过千万人,发病率已经居全球首位。

 

所以了解中风,预防中风,已经刻不容缓。

 

中风先兆

 

春江水暖鸭先知。

 

 

在真正发病之前,中风其实有着各种各样的先兆表现。

 

首先,我们可以先问自己几个简单的自测问题,查看自己有没有中风的倾向。

 

1、我有头痛、头晕嘛?

正常人都会有偶然的头痛、头晕,但如果是突然发生的眩晕,周围天旋地转,或者是与往常不同的持续性、剧烈性头痛,就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2、我的运动和感觉功能正常嘛?

如果感到身体一侧胳膊或者腿突然出现麻木,或者是脸部、舌头发麻、僵硬,如果无法缓解,就要当心了。

 

除此之外,如果身体突然运动不协调,感觉胳膊或者腿没力,突然之间不灵活了,走路也不稳,那么也需要警惕。

 

3、我看东西正常嘛?

如果眼睛出现了视野缺损,就是原本能够看到的整个视野,突然其中的某一块看不见了,或者眼前突然发黑、什么也看不见,这种情况应当赶紧到医院进行检查。

 

 

4、我说话正常嘛?

如果突然出现了口齿不清、言语模糊,感觉说不清楚话,或者有些原本能够很清晰表达的语句,现在却突然不知道怎么表达,这些情况不容忽视。

 

5、我的意识正常嘛?

如果出现了嗜睡,或者是突然的性格改变、记忆力下降,甚至出现了智力障碍、意识丧失,这些情况不要单纯地认为自己是没睡好或者变笨了,而要怀疑是不是出现了中风前兆。

 

 

通过这五大自测问题,通常可以很好地发现自己是否存在中风先兆,从而尽早发现中风进行治疗。

 

所以,先问自己一遍吧!

 

 中风的原因

 

这一曾经老年人多发的疾病,现在却越来越趋向于年轻态,熬夜,失眠,疲惫,放纵的生活,剧烈的情绪变化,导致越来越多人存在中风的风险。

 

究竟为什么会发生中风呢?

 

中风,在医学上,包括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以及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

 

因此中风的原因,总体来说有两种。

 

第一,我们大脑的血管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了越来越多的斑块,或者其他部位的血栓脱落(例如心脏的血栓),栓子流到细细的大脑血管中走不动了,造成血管的堵塞。

 

就像是原本给庄稼灌溉的水管被堵住了,稻田没有水就要枯死,血管中正常的血液流动如果受到阻碍,受其支配的大脑区域组织就无法接受营养供应,从而会逐渐发生坏死。

 

 

第二,我们大脑的血管,原本就像橡胶一样,应当能够承受一定的血流压力,但是因为高血压、动脉瘤等原因,我们的大脑血管渐渐失去弹性或者发生畸形,继而在血流冲击下破损出血,最终引起中风的一系列症状表现。

 

所以中风,有着它“偏爱”的人群。

 

1、高血压人群。

最容易得中风的,莫过于高血压人群。

 

作为中风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大部分中风患者都曾有高血压病史。

 

2、高血脂、糖尿病人群。

高血脂和高血糖,同样是中风的重要危险因素,它们会导致血管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3、吸烟、酗酒、熬夜、运动少的人群。

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大大增加了脑血管病发病的风险,也是如今中风在年轻人中逐渐出现的原因。

 

如何预防中风

 

知晓了中风的先兆和原因,我们就要积极地针对这些因素进行预防。

 

最重要的,需要抓住两大方面的问题。

 

第一,治疗基础疾病。

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这些基础慢性疾病作为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需要我们进行长期治疗,如果忽视了对于这些基础疾病的重视,中风可能就会在不知不觉间袭来。

 

第二,改善生活习惯。

相比于已经发生的基础疾病,自己的生活习惯其实是更重要的一方面,也是我们能够改变的因素。

 

首先,戒烟限酒,不要久坐,每周要保持适当的运动,但也不要运动过度。

 

然后,避免熬夜、过度疲劳,如果累了就歇一歇,不要让精神长期处于焦虑、紧绷的状态,保持乐观的心态,保证合理的睡眠,都将使我们的血管状态变得更加健康。

 

 

至于食物,低脂低盐是较为理想的状态,但只要保证营养均衡,多吃水果、蔬菜,不摄入过多脂肪,偶然放纵一下去吃个火锅也并非不可以。

 

 

5月25日是世界预防中风日,健康的生活习惯也许需要我们做出许多努力,但最终会使我们受益匪浅,远离中风~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地区推荐专家
患友问诊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
药品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