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气祛湿养肺气,盘点小暑中医养生之道

京东互联网医院·慢病小病不排队,名医专家在身边。
京东健康
首席健康管家

 

七月盛夏,烈日当头,小暑节气也到来了。俗语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非常形象地概括了这一节气高温、闷热难耐的特点。

 

在小暑节气,如何进行中医养生,如何才能在酷暑中安然度过呢?

 

小暑节气有特点

 

从中医理论来说,“暑”即夏日之“热”,但是此时天气虽然很热,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作“小暑”。我们可以理解小暑为小热。

 

 

古代中小暑又可分为三候(五日为一候)。

 

“一候温风至”,意思就是说风中带着热浪,不再有一丝凉气;

“二候蟋蟀居宇”说的是蟋蟀都因为炎热离开了田地转入庭院;

“三候鹰始鸷(zhì)”,老鹰都因为气温太高不断往高处飞翔。

 

除了温度不断升高,雨水也同样增多,尤其是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所以铺面而来的是热度与湿气交杂的潮湿感与闷热感。“热”与“湿”是小暑节气最主要的特征,同时也是致病的重要因素。

 

暑湿致病多缠绵 健脾祛湿是关键

 

中医认为“壮火食气”,而湿又重浊而黏腻,小暑的湿热环境中,热会伤津耗气,湿又会遏制机体功能,使脾胃变弱,这就是夏季脾胃病丛生的根本原因,虽说夏季宜清心,但长夏更应健脾胃。

 

在中医当中脾胃主运化,除了消化饮食之外,还要运化水湿,一旦脾胃功能减弱,水湿就会停滞在身体当中,这时就会出现浑身无力、头身困重、食欲不振等症状。

 

如果水湿聚集在皮下就会引起水疱、湿疹等问题,很多人会在此时会出现手、脚上长“小水泡”的问题,瘙痒难耐。

 

 

更有甚者会出现一定的水肿,通常多表现为手、足部有轻度凹陷,同时伴有乏力、厌食等症状,等夏天一过,水肿有时候会自动消退。

 

这都是轻微的功能性水肿,也是身体对环境无法适应的表现。

 

由于湿的黏腻性,所以也有“千寒易除、一湿难去”的说法,如果不能及时去掉,那么由它所导致的疾病也会缠绵难愈,所以强调夏季养生的饮食里要多吃祛湿、健脾胃的食物。

 

小暑养生妙方

 

饮食调节

  • 薏苡仁(薏米),性味甘、淡,能健脾祛湿;
  • 冬瓜,性味甘、淡,能利水消肿,消暑解毒;
  • 芡实(鸡头米),味甘、涩,性平,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

 

这些食物属于药食同源,既可入药也可作为日常饮食,比如常见的食疗方芡实莲子薏苡汤。

 

 

● 食用方法

 

芡实、莲子、薏米用清水浸泡30分钟以上,这样能更快的激发出它们的营养物质;

起锅烧水,排骨冷水下锅并放入10克生姜片,大火烧开,然后温火再煮2分钟即可捞出,用清水冲干净表面的血泡沫,沥干水分;煲汤。

准备一个大点的砂锅,放入排骨、芡实、莲子、薏米和适量的水,大火烧开,转小火再煲30分钟。

 

注:夏季宜清心降火,莲子心苦寒清心火,可不取出

 

穴位按摩

 

穴位按摩法可取丰隆穴与承山穴。

 

丰隆穴可治痰湿,按摩丰隆能把脾胃上的浊湿像打雷下雨一样排出去。位于人体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处。每天可用大拇指点按此穴1~3分钟即可。

 

 

承山穴可将水液气化,位于小腿后面正中,在腓肠肌肌腹下,伸小腿时,当肌腹下交角处。用指按压此穴1~2分钟,或揉此穴5分钟亦可。

 

 

夏季也要养肺气

 

有的人会问了,夏季养心、长夏养脾,夏季为什么还要养肺气呢?

 

我们从中医五行上来看就非常明白了,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火克金而土生金。

 

心火亢盛或脾不健运都会影响肺的功能,中医非常讲究“治未病”,所以在清心健脾祛湿的同时,也应该兼顾肺气的升提。

 

中医认为肺主宣发,适当吃一些辛味的食物就有助于发汗祛湿,也就能够升提肺气,比如川渝地区环境湿热,当地人最爱吃的也是辣,不过对于北方人来说,这样的辣就有些过重了,葱蒜的程度刚刚好。

 

此外香菜、生姜、洋葱等也均具有发汗行水的作用。

 

 

本就脾肺不足的人,经常咳嗽气短,而且还经常咯出清稀的痰液,还有大便不成形或者常因感冒而使咳嗽加重的情况,观察舌象有舌淡胖边有齿痕的情况,这时更应该注意夏季的调养,也可以使用健脾利湿、益肺气的参苓白术散作为日常用药。

 

总之,进入小暑这样湿热的环境中,一定要注意脾胃的健运与肺气的升提,保证自身能有足够的力量抵御环境的变化。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