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能治好吗,只能每年做肠镜吗?
肠息肉或肠息肉病是一类从粘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的临床诊断。临床上按照肠息肉发生的不同病理基础,临床上将它们分成不同病理类型的肠息肉。因此 ,如果我们要想防治好肠息肉,就要从起源上切断导致它发病的因素,下面,我就针对不同病理类型的肠息肉,一一给大家它的防治方法:
炎性肠息肉
它是由炎症刺激肠上皮引起,可继发于各种肠道炎症病变。比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结直肠炎、阿米巴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或细菌性痢疾等肠道炎症病变。
这种炎性肠息肉疾病,想治好它,就要肠道炎症治疗了下功夫。肠道炎症防治好了,自然也就不会有息肉产生。避免肠道炎症的方法,首先,是吃好,避免病从口入。比如:通过饮食卫生,避免进食被细菌、阿米巴污染的食物,就可避免细菌性痢疾与阿米巴性结肠炎;对血吸虫疫区的人来说,避免接触尾蚴污染的水源,就能避免慢性血吸虫病引起的肠道炎性息肉。其次,得到了肠道炎症病变,要及时就医检查治疗,早期治好肠道炎症病变,自然也就能够避免后期炎性肠息肉的发生。
增生性息肉与腺瘤样息肉
它们都是结直肠中常见的肠息肉,前者多发且直径多小于 5mm,所以,很少恶变,临床上也把它们叫做非肿瘤性息肉;后者往往直径比较大,并且越大癌变风险越高,所以,被称为腺瘤样息肉。科学研究发现证实(如下图所示),可能说增生性息肉是腺瘤样息肉的前期阶段,并且,从增生性息肉开始,就已经出现染色体的变化,并且随着肠息肉病变的进展,基因突变的不断发生,最后才进展为肠癌。这也是科学家能够早期通过基因检测来防治肠癌。
这类肠息肉最后进展为肠癌,目前比较确认的证据,认为过多脂肪蛋白质、缺少膳食纤维是导致了这一疾病过程最重要的环境因素。
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它们大部分是完全有可能通过增加膳食纤维(健康成年人每天膳食纤维摄入量以 10~30 克为宜)与进食适量的脂肪与优质蛋白质来避免肠息肉的发生。我们老家农村,可能就是因为饮食控制比较好,我从小到大,都没听过村子里有谁得过肠癌疾病。
肠息肉病
常见的有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家庭性肠息肉病、肠息肉合并多发性骨瘤和多发性软组织瘤,都有癌变风险,其中家庭性肠息肉病如不治疗,几乎所有病人都会发展为结直肠癌,并且平均癌变年龄约 39 岁。这类肠息肉疾病都是遗传性疾病,是人未出生在娘肚子里就有的疾病。
这种疾病,就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还真是无能为力,只能是通过肠镜检查来早期发期它,并尽早治疗,避免肠癌。比如,家庭性肠息肉病一般平均癌变年龄是 39 岁,因此,肠镜检查就应该在 35 岁左右就要进行,这时可能有肠息肉,但未癌变。早期切除就没事了。
总之,除了遗传性因素导致的肠息肉病外,大部分肠息肉是可以防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