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的症状有哪些
鹅口疮又叫雪口病或白念菌病,由真菌感染,是儿童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多发群体为2岁以内婴幼儿。白色念珠菌感染就可以引起鹅口疮。白色念珠菌是许多微生物中的一种,通常多发生在口腔不卫生或营养不良的婴儿中,当然在体弱的成年人中也可发生。白色念珠菌在健康儿童的口腔里也存在,但没有机会时并不致病。一旦当婴儿营养不良或身体衰弱时,此菌就可以乘虚而入,导致宝宝发病。
如果出现鹅口疮,会有哪些症状呢?今天咱们就鹅口疮的症状表现有哪些说一说。
1.在口腔黏膜上出现乳白色、微高起的斑膜,周围无炎症反应(红肿),形似奶块或豆渣样物质。当擦去斑膜后,可见下方不出血的红色创面。白色的斑块不易用棉棒或湿纱布擦掉
2.好发部位:颊、舌、软腭及口唇部的黏膜。
3.较轻的感染,白斑少不易被发现。当严重时,满口腔都是白色物质,宝宝会烦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难,造成食量减少、体重增长缓慢。有时伴有轻度发热。
向本文作者提问

张旭住院医师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中医内科
好评100%|接诊量6421|响应时长16667分钟
擅长:擅长创伤关节脊柱方面及中医内科的疾病,如骨折,韧带半月板损伤,腰椎间盘突出,失眠,阳痿早泄,抑郁,腹泻便秘等内科中医治疗
¥20起
问医生
#鹅口疮#枝孢霉感染#口腔念珠菌病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口腔黏膜感染念珠菌属致病,与免疫力低下相关表现为口干、口腔黏膜灼痛、味觉减退等以局部药物治疗为主,可治愈,易复发简介口腔念珠菌病(oralcandidiasis)是由念珠菌属感染所引起的以口干、口腔黏膜烧灼感、疼痛、味觉减退为主要症状的口腔黏膜疾病,是人类最常见口腔真菌感染。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造成菌群失调或免疫力降低,使口腔黏膜念珠菌病的发病率相应增高。该疾病可以治愈,治疗以局部治疗为主,辅以全身治疗,易复发[1]。症状表现[1]:口干、发黏、口腔黏膜烧灼感、疼痛、味觉减退,出现口腔黏膜发红,口角湿白潮红,白色规则增厚、斑块及结节状增生等。诊断依据[1]:根据病史、临床表现,患者出现以口干、口腔黏膜烧灼感、疼痛、味觉减退为主要症状,实验室检查包括涂片检查病原菌、分离培养、免疫学和生化检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基因诊断等,可明确诊断。疾病类型[1]:口腔念珠菌病按其主要病变部位可分为:念珠菌性口炎、念珠菌性唇炎、念珠菌性口角炎。其中念珠菌性口炎又可分为急性假膜型念珠菌性口炎、急性红斑型念珠菌性口炎、慢性红斑型念珠菌病、慢性增殖性念珠菌病。是否具有传染性[1]?具有传染性。通过什么方式传染?怎么预防[1-3]?传染源/传播方式:念珠菌病患者,带菌者以及被念珠菌污染的食物、水、医院等环境是本病的传染源。预防:去除医源性诱因,缩短住院时间,合理使用药物。空气滤过减少环境空气的污染,将易感者放在空气层流室或塑料帐篷中进行保护性隔离。提高机体免疫力是预防深部感染的重要措施。是否常见[1]?常见。急性假膜型念珠菌性口炎:多见于长期使用激素、HIV感染者、免疫缺陷者、婴幼儿及衰弱者、尤以新生儿最多见,躲在出生后2-8天内发生,好发部位为颊、舌、软腭及唇。急性红斑型念珠菌性口炎:多见于长期应用抗生素、激素后及HIV感染者,并且大多数患者患有消耗性疾病,如白血病、营养良、内分泌紊乱、肿瘤化疗后等。慢性红斑型念珠菌病:女性患者多见。常见于上颌义齿腭侧面接触的腭、龈黏膜。念珠菌性唇炎:多发于50岁以上患者。念珠菌性口角炎:多发生于儿童、身体衰弱患者和血液病患者。是否可以治愈[1]?可治愈。首先应去除可能的诱发因素,如停用抗生素等。治疗以局部治疗为主,辅以全身治疗。是否遗传[1]?否是否在医保范围内?是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