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一定会癌变吗?
随着消化内镜检查技术的普及,诊断为肠息肉的机会越来越多。那么肠息肉一定会发展成癌症吗?发现肠息肉应该怎么办?如何预防肠息肉复发呢?
什么是肠息肉?
结肠息肉系指生长于结肠粘膜而隆起于粘膜表面的病变。无论其呈广基、亚蒂或长蒂等状,均仅表示肉眼外观形态,而不表明病理性质,故临床上在病理性质未明之前,对于炎症、感染性肉芽肿、组织增生和癌肿有隆起性病变者,通常都用息肉来描述。
肠息肉会癌变吗?
并非所有肠息肉都会癌变。按病理类型可分为: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错构瘤和其他类型的息肉。其中,腺瘤又可分为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和混合型腺瘤。一般地说,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以及错构瘤基本上不会发生恶变,医学上将其统称为非肿瘤性息肉。腺瘤发生恶变的可能性为 10%~20%,被称为肿瘤性息肉。特别是绒毛状腺瘤,恶变率是管状腺瘤的数倍至数十倍。
发现肠息肉应该怎么办?
一般情况下,内镜检查只要发现息肉原则上都要内镜下切除。目前各大医院多采取内镜下息肉摘除技术,高频电切除法,此法既能切除息肉,又能止血,同时一次可切多颗息肉,以后可重复实施。通常治疗肠道小息肉主要采用氩离子激光烧灼或高频电圈套切除法,创面较小,很少引起出血、腹痛等并发症,治疗体积较大或范围较广的息肉,常需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黏膜下剥离术。
肠息肉治疗后,会复发吗?
肠道息肉摘除后,有一定的复发可能性。研究数据显示,肿瘤性息肉摘除 1 年及 3 年后的复发率分别为 28%~42%,因此,有肠道息肉病史的患者在治疗后应定期复查肠镜。小的增生性息肉应视为正常现象,第一次复查可在治疗后 2~3 年进行;有 1~2 个直径小于 1cm 的腺瘤者,应在治疗后 2 年内复查肠镜;有 3 个或 3 个以上腺瘤,或腺瘤直径大于 1cm,抑或病理检查显示有绒毛状结构或伴不典型增生者,治疗后每年都需复查肠镜;若在一次检查中发现 10 个以上息肉者,应在治疗后半年内复查肠镜;接受粉碎性切除无蒂息肉的患者,应在治疗后 2~6 个月内复查,随后视复查结果,制订个体化随访方案。
怎样预防息肉复发?
结肠息肉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未明确,影响因素包括遗传、环境、饮食以及生活习惯等。低纤维、低蔬菜、高脂肪餐与息肉的发生密切关系,因为饱合脂肪酸增多,粪便形成减少,使致癌物质等有害成分在肠腔内存留时间延长,结果导致息肉及结肠癌的发病率增高。长期大量饮酒,免疫功能低下也可引起肠息肉发病率高。因此通过改变饮食及生活习惯可预防息肉复发,加强体育锻炼,可增加迷走神经的兴奋性,使肠蠕动加快,有害物质对肠粘膜的作用时间减少,息肉发病率随之降低。目前也没有明确有效的药物可以预防息肉的复发。所以对肠道息肉患者而言,定期复查,争取早发现、早治疗是最佳选择。一般地说,非肿瘤性息肉每 2 年左右复查一次,肿瘤性息肉应尽可能摘除,半年到一年复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