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胃病,久服三大泻心汤后,若出现了阴虚之象,用什么善后?

副主任医师黄继斌·黄继斌,副主任医师,黔南州中医医院,中医内科
副主任医师黄继斌
黄继斌,副主任医师,黔南州中医医院,中医内科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合称三大泻心汤用,是治疗各型胃病的不二之选,尤其是对于心下痞满,简直是势如破竹的利器,所谓心下痞满,即是自我感觉剑突下有痞塞感,充塞感,触之无形无质,按之柔软。

而三大泻心汤都能治疗心下痞满,但有各有侧重点。

半夏泻心汤,侧重于治疗呕而肠鸣,最擅长梳理脾胃升降失常,胃气上逆而呕,心饮下流而鸣之象。

生姜泻心汤,最大的特点是擅治“泛滥之水”,半夏泻心汤证或许有稀便,但是不严重,而生姜泻心汤证心下水饮量多且稀薄,腹泻是比较严重的,有“雷鸣下利”之象,所以生姜泻心汤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加了“生姜四两”,正如稻叶克言:干姜虽能温阳止厥,散结邪,却不能消泛滥之水;生姜能开胃口,除泛滥之水,温胃阳,故减干姜,加生姜。

甘草泻心汤,最擅长“治虚”,所谓虚者,一个体现在脾胃消化不良:从局部看则食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从整体看,则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不欲饮食,恶闻食臭。故重用“甘草四两”,重用甘草,有滋补胃部气阴之力。

在加减上,有灼烧感者,加蒲公英;有反酸者,加海螵蛸或者瓦楞子;满闷不适感甚者,加陈皮或者枳实;舌苔滑腻者,加厚朴;脘腹痛者,加木香;胸腹胁肋闷痛者,加香附,乌药;隐隐刺痛者,加延胡索。

可以这样说,三大泻心汤,特别适用于短兵相接,犹如中、短程的自动步枪,冲锋枪,散弹枪,守在路口,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可以让很多胃病,就此好转,不再传变,但是我经过长期实践,发现三大泻心汤也有短板。

有很多脾胃病患者,无论是反流性胃炎,还是萎缩性胃炎,乃至肠上皮化生都是胃消耗,磨损了几十年的结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患者生理上已经出现了剧烈的改变,服用三大泻心汤,或会有一时缓解,但要逆转病情,则非易事,逆转病情,需要的是打持久战,需要长达数月,甚至数年的服药,但三大泻心汤偏偏不擅长打持久战,这是三大泻心汤基本药物构成决定的。

半夏泻心汤是三大泻心汤的最基础版本:半夏1/2升+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3两+黄连1两+大枣12枚

生姜泻心汤则减了干姜的量,增加了生姜四两:半夏1/2升+生姜4两+黄芩,人参,炙甘草3两+干姜1两+黄连1两+大枣12枚

甘草泻心汤就是加大甘草的量,从甘草3两增加到4两:半夏1/2升+炙甘草4两+黄芩,干姜,人参+黄连1两+大枣12枚

这套方子,其中最基本的药物就是半夏,黄芩,黄连,人参,炙甘草,大枣,生姜,干姜。

这些药物除了炙甘草,大枣,人参,黄芩,有一个倾向就是容易化燥伤阴:半夏:味辛,性平,有小毒,一切血证及阴虚燥咳、津伤口渴者慎服。

黄连:清热燥湿药。久服黄连反热,从火化也。昂按:炎上作苦,味苦必燥,燥则热矣,旦苦寒沉阴肃杀,伐伤生和之气也(参看汪昂《本草备要》)。

黄连

生姜:味辛,性微温,久服积热,损阴伤目。

干姜:味辛,性大热,生姜,干姜,炮姜,禁忌略同,大约久服伤阴损目,误服亦然。

即使是微苦,性平,相对而言比较平和的黄芩,也是清热燥湿药,仍有几丝肃杀之气,《本经逢原》的作者张璐即言:若血虚发热,肾虚挟寒,及妊娠胎寒下坠,脉迟小弱皆不可用,以其苦寒而伐生发之气也。

这些都是经验之言,事实上我临床中也发现,连续用泻心汤类方两周,患者就有比较大的概率出现,舌红少苔,舌面出现各种形状,深浅不一的裂纹,裂沟,口燥咽干等症状,再用下去,甚至可能出现大便秘结,胃部隐隐作痛。

此时,需要先减半夏,再减黄连,再减生姜,干姜,最后减黄芩。

泻心汤类方适合短兵相接,正胜邪退后,便有时方的广阔天地,时方也是实践的产物。

此时若仍有阴虚之象,便适合用酸敛与甘缓化阴之法,甘味滋补,和中缓急,酸味收敛固涩,合用可化生阴液,再加一些健脾理气药,使养阴而不滋腻,生津而不碍胃,可长期服用以养胃。

 

乌梅

基本方如下:炙黄芪10克、 党参6克 、白芍10克、 炙甘草5克、 陈皮5克、 醋香附10克、 乌梅4克、 山药10克。

黄芪补气升阳,党参健脾养血,炙甘草补脾益气,山药补脾养胃;白芍柔肝敛阴,乌梅生津;再加陈皮理气健脾,香附理气宽中。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中医#消化内科#胃炎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饮食规律人群的易发疾病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炎症,治疗后易复发症状为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食欲振等简介胃炎是最常见的胃部疾病之一。各种因素(如药物、酒精、感染、创伤、饮食等)对胃黏膜造成刺激,引发胃黏膜产生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通常分为急性胃炎、慢性胃炎和特殊类型胃炎[1-5]。症状表现[1-4]通常表现为上腹部疼痛,腹部胀满感,恶心,呕吐,食欲振。部分患者可能会症状或仅有轻微的上腹部隐痛。重症患者可能会出现呕血、黑便、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等情况。诊断依据[1-4]如出现相关症状(上腹部疼痛,腹部胀满感,恶心,呕吐,食欲振等)且有相关病因(如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心理压力过大、药物刺激、过量饮酒、受过创伤刺激、饮食规律等),可进行疑似诊断;在胃镜下观察到糜烂和/或出血病灶,可确诊。疾病类型[1]1.急性胃炎2.慢性胃炎3.特殊类型胃炎或胃病(1)腐蚀性胃炎(2)感染性胃炎①细菌感染②病毒感染(3)克罗恩病(4)嗜酸性粒细胞胃炎(5)淋巴细胞性胃炎(6)Ménétrier病(巨大胃黏膜肥厚症)是否具有传染性[1-4]?胃炎属于传染病。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引发的胃炎具有传染性外,其余胃炎具有传染性。对于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发的胃炎来说,由于幽门螺杆菌具有口-口/粪-口途径传播的特点,因此公筷及分餐制可降低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几率,从而防止幽门螺杆菌感染引发的胃炎发生。是否常见[3,4]?常见,但大多数慢性胃炎患者缺乏临床表现。是否可以治愈[1-4]?预后(治疗后疾病的改善或发展情况)取决于病因。经治疗后大多数患者症状会减轻,但复发很常见。所以,具体治疗效果应视具体情况而定。是否遗传?否是否医保范围?是
副主任医师黄继斌·黄继斌,副主任医师,黔南州中医医院,中医内科李俊霞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