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知识之古人是如何截肢的?

京东健康·
京东健康

作者 | 李晓强

文章首发于 | 李晓强医师公众号

一妇人中年肥胖,生渴三载,右手食指麻痒月余,后节间生一小泡,随后本指渐肿,疼胀不堪,视之原泡处已生黑斑,半指已变紫黑,此亢阳之极,乃成脱疽。诊之脉洪大、数而有力,此与肥人相反,如再黑色上延,坏人迅速。询问此妇先居富室无嗣,每纵膏粱,架烘炉炭,又兼多服种子热药,中年丧夫,家业尽被嗣人侵费,致久怀忧郁,后与寡母同栖,身耽寂寞,此先富后贫,所愿不得,又为失荣症也。辞不可治。彼妇母子再三哀恳,予亦无之奈何,乃遵孙真人治法,在肉则割,在指则切。此外无他,彼愿从之。先用人参养荣汤,随用软绢条尺许缠裹黑色尽处好肉节上,以渐收紧扎之,庶不通行血络,次用利刀放准,依节切下,将手随浸甘草温汤中片时,其血不大多,其疼亦不大甚,患者曰∶惟心之惧不知而下,以神力之佑也。予曰∶所嫌者切而不痛,此为气血筋骨俱死;此物虽脱,其症未可得愈。每以八味丸料加人参、麦冬大剂煎服,先救肾水,次扶脾胃,间用金液戊土丹以解药毒。后三日,所扎指上渐渐放松,以通血脉,搽贴红、黑二膏生肉止痛,次后手背手掌日渐发肿,势恶之甚,惟不黑色,此内毒已出之故,仍用神灯照法,兼以猪蹄汤淋洗。后又肿上皆出数头,流出脓血,不许其许,两月外方得原肿稍退,脓秽稍减,又以参术膏人参养荣汤兼服,半年外方妥,此妇虽活,五指失矣。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疔疮论第十七·脱疽治验》

    解析:

    说到截肢术,可能很多人会认为是西医发明的。若说中医有截肢术,估计绝大多数人,包括中医人,可能会觉得是中医被西医同化的结果。那中医到底能做截肢手术吗?或者说截肢手术只是西医的吗?

    答案是否定的。

    今天,我们将看到的是一则明代截肢医案,讲的是一中年女性,身材肥胖,消渴(糖尿病)病史3年,右手食指麻痒月余,后指节间生一小疱,随后指节逐渐肿胀,疼痛不堪,后原水疱处已生黑斑,半指已变紫黑。从临床描述来看,基本可判断是糖尿病继发肢端坏死。我们今天该如何处理呢?无非也是先保守治疗,疗效不佳就只能截肢了。

    陈氏也是如此,这跟我们今天的思路是一致的。陈氏根据病情,果断采取截肢术。说到这个截肢术,其实并非陈氏首创。早在唐朝,孙思邈就明确地指出:在肉则割,在指则切。也就是说,如果坏死发生在肌肉丰厚的部位就应该切除;发生在指足趾末端,就应该直接截肢了。

    不管是明代,还是唐代,麻醉水平和消毒条件都极为有限。古人是如何做到的呢?

    先不谈内科治疗,外科具体做法是这样的:用软绢条尺许缠裹黑色尽处好肉节上,渐渐收紧扎之,阻滞气血通行,次用利刀放准,依指关节切下。术后将手浸于甘草温汤中片刻,其出血不大多,疼痛缓解。三日后,所扎指上渐渐放松,以通血脉,搽贴红、黑二膏生肉止痛。基本方法就是如此。后手背手掌日渐发肿,看似病情加重,但组织没有变黑,说明只是内毒已出的原因,仍用神灯照法,兼以猪蹄汤淋洗。后又肿上皆出数头,流出脓血,经过两个多月,肿胀才稍微消退,脓秽也逐渐减少。

    由此可见,陈氏采用软绢缠裹的方法,也就是近端结扎的方法解决了麻醉的问题;消毒和出血,对中医来说并不是什么棘手的问题,无论内服或是外用均可。

    除了外科治法,中医是非常注重内科治疗的。手术只是权宜之计,但要想达到疾病痊愈,又不复发,内科治疗才是解决根本的方法。陈氏在手术的同时,先后使用人参养荣汤,八味丸料加人参、麦冬大剂煎服,金液戊土丹以解药毒,参术膏等。总的原则无外乎救肾水、扶脾胃。

    如此,就这样打赢一场漂亮的截肢术之战。真可谓统筹兼顾,思路缜密,内外同治,联合有方。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