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张光绪

惊厥的辨别与治疗

惊厥的辨别与治疗

定义:惊厥(convulsion )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症。惊厥是指全身性或身体某一局部肌肉运动性抽搐,是由骨骼肌不自主地强烈收缩而引起的,严重者可出现发绀和大小便失禁。

二、病因

  • 非感染性疾病
  • 感染性疾病

三、临床表现

-惊厥发作前少数可有先兆 如极度烦躁,精神紧张, 神情惊恐。

(二)惊厥发作表现

  • 典型表现
  • 不典型表现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

1.病史

2.体检

3.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鉴别诊断

  • 高热惊厥
  •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 中毒性脑病
  • 手足搐搦症
  • 低血糖症
  • 癫痫
  • 中毒
  • 其他

(一)急救处理

1.一般处理

2.控制惊厥

(二)对症处理

1.降温

2.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

3.脱水剂

(三)病因治疗

1.癫痫

2.感染性疾病

3.低钙、低镁和低血糖症

4.维生素 B;缺乏症

5.颅内占位性病变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科普-正常新生儿的生理变化

新生儿时期是一生中最重要的发展阶段之一,此期的小儿由宫内生活向宫外生活过渡,生活的方式和环境均发生了巨大变化。此期疾病有其特殊性,医务人员应充分认识新生儿疾病的特点,给予及时正确的治疗和护理,为其一生的健康和发展奠定基础。优良的设施、规范的操作、系统的评估、密切的监护、周密的计划和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是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的重要保障。要想识别异常新生儿,首先来让我们先学习一下正常新生儿吧! 足月新生儿系指孕龄满 37 周至不足 42 周,出生体重≥2500g 的新生儿。新生儿期系指胎儿出生后断脐到满 28 日的一段时间。 [正常新生儿生理特点] 体温 - 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皮下脂肪少 ,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因此,其体温可随外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波动。正常腋下体温为 36-37.2C.体温超过 37.5C 者见于室温高、保温过度或脱水;体温低于 36C 者见于室温较低、早产儿或感染等。 皮肤黏膜 - 新生儿出生时体表覆盖一层白色乳酪状胎脂,它具有保护皮肤、减少散热的作用。新生儿皮肤薄嫩,易受损伤而发生感染。新生儿口腔黏膜血管丰富,两面颊部有较厚的脂肪层,称颊脂体,可帮助吸吮;硬腭中线两旁有黄白色小点称上皮珠,齿龈上有白色韧性小颗粒称牙龈粟粒点。上皮珠和牙龈粟粒点是上皮细胞堆积或黏液腺分泌物蓄积形成,出生后数周自然消失,切勿挑破以防感染。 呼吸系统 - 新生儿出生后约 10 秒钟发生呼吸运动;因新生儿肋间肌较弱,故主要以腹式呼吸为主:新生儿代谢快,需氧量多,呼吸浅而快 40-60 次/分,2 日后降至每分钟 20~40 次/分;可有呼吸节律不齐。 循环系统 - 新生儿耗氧量大,故心率较快睡眠时平均心率为 120 次/份,醒时可增至 140-160/1 分,且易受啼哭、吸乳等因素影响而发生波动,范围为 90-160 次/分。新生儿血流多集中分布于于躯干及内脏,因此,可触及肝脾,四肢容易发冷、发绀;新生儿红、白细胞计数较高,以后逐渐下降至婴儿正常值。 消化系统 - 新生儿四容量较小,肠道容量相对较大,胃肠蠕动较快以适应流质食物的消化;新生儿吞咽功能完善,胃呈水平位,胃贲门括约肌不发达,哺乳后易发生溢乳;消化道可分泌除胰淀粉酶外的其他消化酶,因此,新生儿消化蛋白质的能力较好,消化淀粉的能力相对较差。 泌尿系统 - 新生儿肾单位数量与成人相似,肾小球滤过过功能、浓缩功能较成人低容易发生水电解质紊乱;输尿管较长,弯曲度大,容易受压扭曲而发生尿潴留或泌尿道感染。 神经系统 - 新生儿大脑皮层及维体束尚未发育成熟,故新生儿动作慢而不协调,肌张力稍高,哭闹时可有肌强直;新生儿大脑皮层兴奋性低,睡眠时间长;眼肌活动不协调、对明暗有感觉,具在凝视和追视能力,有角膜反射及视、听反射:味党,触觉、温觉较灵敏,痛觉、嗅觉、听觉较迟钝;有吸吮、吞咽、觅食、握持、拥抱等先天性反射活动。 免疫系统 - 新生儿在胎儿期从母体获得多种免疫球蛋白,主要是 LgG、IgM、IgA,故出生后 6 个月内具有抗传染病的免疫力,如麻疹、风疹、白喉等;新生儿缺乏免疫球蛋白 A(IgA )抗体,易患消化道、呼吸道感染;新生儿主动免疫发育不完善,巨噬细胞对抗原的识别能力差,免疫反应迟钝;新生儿自身产生的免疫球蛋白 M(IgM )不足,缺少补体及备解素,对革兰阴性菌及真菌的杀灭能力差,易引起败血症。 皮肤、巩膜发黄 - 新生儿出生后 2-3 日出现皮肤、巩膜发黄,持续 4-10 日后自然消退,称生理性黄疸。原因是由于新生儿出生后体内红细胞破坏增加,产生大量间接胆红素,而肝脏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不足,不能使间接胆红素全部结合成直接胆红素,排出体外,导致高胆红索血症。 体重减轻 - 新生儿出生后 2-4 日体重下降,下将范围一般不超过 10%,4 日后回升,7~10 日恢复到出生时水平,属生理现象。主要是摄入少,经皮肤及肺部出的水分相对较多有关。 乳腺肿大及假月经 - 由于受胎盘分泌的雌维孕激素影响,新生儿出生后 3-4 天可出现乳腺肿胀,2-3 周后自行消失。女婴出生后 1 周内,阴道可有白带及少量血性分泌物,持续 1-2 日后自然消失。

张光绪

主治医师

息县人民医院

1552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新生儿黄疸这些事

一、黄疸的定义指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致使巩膜皮肤粘膜以及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称之为黄疽。正常血清总胆红素在 1.7-17.lumol/L。血清总胆红素浓度超过 34.2μmol/L 时,临床上可见黄疸。如浓度超出正常,但肉眼看不到黄痘,称为隐性黄疸。 二、 新生儿黄疸的分类 (一)生理性黄疸: 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约 50% ~60%的足月儿和 80%以上的早产儿出现生理性黄疽。其特点为: 一般情况良好; 足月儿生后 2~3 天出现黄疸,4~5 天达高峰,5~7 天消退,最迟不超过 2 周; 早产儿黄疽多于生后 3~5 天出现,5~7 天达高峰,7~9 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 4 周; 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umol/L(5mg/dl ); 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μmol/L(12.9mg/d ),早产儿<257umol/L(15mg/dl )。有资料表明,小早产儿血清胆红素<171pmol/L(10mg/dl )可发生胆红素脑病。因此,早产儿生理性黄疽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尚需进一步研究。 (二)病理性黄疸: 常有以下特点: 黄疸在出生后 24 小时内出现; 重症黄疽,血清胆红素足月儿> 221μmol/L(12. 9mg/dl ),早产儿> 257pmol/L(15mg/dl ),或每日上升超过 85μmol/L(5mg/dD ); 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 周,早产儿>4 周); 黄疸退而复现; 血清结合胆红素> >34μmol/L(2mg/dl )。 (三)母乳性黄疸: 大约 1%母乳喂养的婴儿可发生母乳性黄痘,其特点是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常与生理性黄疸重叠且持续不退,血清胆红素可高达 342pmol/L(20mg/dl ),婴儿一般状态良好,无引起黄疸的其他病因发现。黄疸多于生后 3~8 天出现,1~3 周达高峰,6~12 周消退,停止母乳喂哺后 3~5 天,如黄疸明显减轻或消退有助于诊断。目前认为是因为此种母乳内 B 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过高,使胆红素在肠道重吸收增加而引起母乳性黄疸。 三、引起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几种主要疾病 (一)感染性: 1.新生儿肝炎大多为胎儿在宫内由病毒感染所致,以巨细胞病毒最常见,其他为乙型肝炎、风疹、单纯疱疹、柯萨奇、EB 病毒、李斯特菌、梅毒螺旋体、弓形虫等。感染可经胎盘传给胎儿或在通过产道娩出时被感染。常在生后 1~3 周或更晚出现黄疸,病重时粪便色浅或灰白,尿色深黄,患者可有厌食、呕吐、肝轻至中度增大。 新生儿败血症: 指细菌进入血液,在血液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并蔓延到全身,引起严重的中毒症状,即为败血症(septicemia )。患者除具有毒血症时的高热寒战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外,还常出现皮肤或粘膜的多发性出血点或瘀斑,脾脏和全身淋巴结肿大等严重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因中毒性休克而死亡。临床上,败血症常由葡萄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败血症时血液中常能培养出细菌。因此要注意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75%医用酒精新生儿脐部消毒,每日二次,注意新生儿口腔卫生,尽量少吃夜奶,勤换尿片,便后擦洗干净。 (二)非感染性 1.新生儿溶血病: 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同族免疫性溶血。至今发现的人类 26 血型系统中,以 ABO 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最常见,其次为 Rh 血型系统。 2.胆道闭锁: 目前已证实多数由于子宫内病毒感染导致的生后进行性胆管炎、胆管纤维化和胆管闭锁;若管壁薄弱则形成胆总管囊肿。多在出生后 2 周始显黄疸呈进行性加重;粪色由浅黄转为白色;肝进行性增大,,边硬而光滑;肝功改变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3 个月后可逐渐发展至肝硬化。 3.母乳性黄疽同前述。 4.遗传性疾病: 红细胞 6 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 )缺陷在我国南方多见,核黄疸发生率较高;其他如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陷病、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半乳糖血症、a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囊性纤维化等。 5.药物性黄疽: 如由维生素 K3、K4、新生霉素等药物引起者。 防治要点: 找出引起病理性黄疸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治疗基础疾病。 降低血清胆红素,给予蓝光疗法;提早喂养诱导正常菌群的建立,减少肠肝循环;保持大便通畅,减少肠壁对胆红素的再吸收。 保护肝脏,不用对肝脏有损害及可能引起溶血、黄疸的药物。 控制感染、注意保暖、供给营养、及时纠正酸中毒和缺氧。 适当用酶诱导剂、输血浆和白蛋白,降低游离胆红素。

张光绪

主治医师

息县人民医院

152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惊厥的辨别与治疗

定义:惊厥(convulsion )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症。惊厥是指全身性或身体某一局部肌肉运动性抽搐,是由骨骼肌不自主地强烈收缩而引起的,严重者可出现发绀和大小便失禁。 二、病因 非感染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 三、临床表现 -惊厥发作前少数可有先兆 如极度烦躁,精神紧张, 神情惊恐。 (二)惊厥发作表现 典型表现 不典型表现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 1.病史 2.体检 3.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鉴别诊断 高热惊厥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中毒性脑病 手足搐搦症 低血糖症 癫痫 中毒 其他 (一)急救处理 1.一般处理 2.控制惊厥 (二)对症处理 1.降温 2.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 3.脱水剂 (三)病因治疗 1.癫痫 2.感染性疾病 3.低钙、低镁和低血糖症 4.维生素 B;缺乏症 5.颅内占位性病变

张光绪

主治医师

息县人民医院

1507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