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丁彬彬

32岁小伙误吞鱼刺,究竟该怎么办?

32岁小伙误吞鱼刺,究竟该怎么办?

 

120吗……你们……你们快来,我老公……快不行了……电话另一端,传来一个女人痛苦的哀嚎声,八分钟之后,救护车赶到了事发现场,遗憾的是,年轻小伙已经没有了生命迹象。

 

他瞳孔散大,四肢冰冷,颈动脉搏动停止,自主呼吸消失。

 

太快了,简直太快了……小伙的妻子根本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

 

现场是一片狼藉,地面上散落的血渍,提示了不久前这里发生的惊悚情形。

 

一个年轻体壮的小伙,平时身体健康,为何却被死神突然夺去了生命。

 

一切都要从一个小时前说起,晚饭的时候,妻子做了红烧鲫鱼,年轻小伙下班回家,很饿了,所以狼吞虎咽地开吃,妻子一直提醒他注意刺,但巧的是,他还真就鱼刺卡喉了。

 

用力呕吐,却怎么都吐不出来,情急之中,妻子想到了土法子,于是找来醋,年轻小伙仰起脑袋喝了几大口,虽然醋味够冲,但也只能忍着了。

 

好在喝完醋之后,咽喉部终于没有异物感了,很多人以为醋能软化鱼刺,甚至让其消失,但这样的认为是不对的,医生说,醋的酸度不可能软化鱼刺,咽喉部之所以没有异物感,是因为鱼刺连同醋一起被吞进了食管里。

 

吞到食管之后,虽然不会再有异物感,但危险却一直伴随。

 

因为食管有三个狭窄,尖锐的鱼刺非常容易停留在这三个狭窄处,分别是食管第一狭窄,第二狭窄和第三狭窄,其中食管的第一个狭窄位于食道的起端,即咽与食道的交接处,相当于环状软骨和第6颈椎体下缘,由环咽肌和环状软骨所围成,距中切牙约15cm;食管的第二个狭窄在食道入口以下7cm处,位于左支气管跨越食道的部位,相当于胸骨角或第4、5胸椎之间的水平,由主动脉弓从其左侧穿过和左支气管从食道前方越过而形成,该部位是食道内异物易存留处,距中切牙约25cm;食管的第三个狭窄是食道通过膈肌的裂孔处。距中切牙约40cm。

 

其实无论是卡在哪个狭窄,其实都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可能导致穿孔及出血的风险。

 

按照妻子的描述,吃完鱼之后,小伙突然出现呕血,一大口一大口的鲜血往外冒,然后整个人的脸色越来越苍白,等到拿起电话拨打120的时候,小伙已经晕倒过去。

 

从现场的情形来看,医生分析,鱼刺很有可能卡在了食管第二狭窄,因为那里有主动脉弓,一旦穿透食管壁,刺进主动脉弓,也可能瞬间导致大出血,危及生命。

 

有时,一根鱼刺也能致命,并不是危言耸听。

 

遗憾的是,因为病情发展迅速,医生赶到的时候,小伙已经没有生命迹象,死神连抢救的机会都没留给医生,32岁,因为一根鱼刺丧了命,真是太不值了。

鱼刺卡喉后,正确的处理方式是用镊子夹出,喝醋,吞饭团都是不靠谱的方式,只会让鱼刺越陷越深。

 

误吞鱼刺后出现胸痛,呕吐,一定不要忽视,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文章 一个胸痛的病例,你了解多少呢?

漫漫长夜,却有多少人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呢? 每个人都在奋斗,年轻人要奋斗,是为了有朝一日在一座城市里有一个安身之所,可是到了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依然要奋斗。 前不久,听急诊科同事说了一个病例,却不禁感慨万千,悲伤异常。 一名35岁的男子,即便已经感到胸痛心慌,家人也曾劝他到医院去看看,但他并未引起重视,依然拼命熬夜加班,结果突然倒在公司里,同事急忙拨打了120求救,救护车赶到的时候,男子的气息已经非常微弱,出诊医生立刻现场给予抢救,然后紧急送往医院。 遗憾的是,救护车刚走了一半的路程,男子就不行了。 因为家属不同意进一步尸检,所以最终的死亡原因不得而知,不过从家人和同事的反应,作为医生,也能根据经验做出推断。 事实上,因为拼命加班熬夜导致猝死的现象,决不是个例,作为医生,我们也感同身受,临床一线的医生,经常要倒夜班,平均每周至少要1-2次,至于平时工作忙的时候,加班更是常有的事,也许一天两天没事,但是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甚至十年如一日的时候,你觉得自己的身体还能适应吗? 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各种压力很容易让身体出现严重的应激反应,这个时候,心脏也容易出现问题,冠状动脉容易发生痉挛,甚至完全闭塞。 到目前为止,心脏依然是导致猝死最常见的病因。 在猝死发生之前,很多人会有胸痛胸闷心慌等异常征兆,但是又有多少人会重视身体健康,及时到医院就诊,能拖就拖,一忍再忍,工作忙没时间,这些都成了不去医院的借口,却不知道,死神远没有那么仁慈,早期的征兆不重视,很容易万劫不复。 正如这名35岁的男子,正值事业的上升期,但是也是压力最大的时候,生活,工作,社会,方方面面,如此庞大的压力,试问,又如何能承受的住? 作为医务工作者,正因看到太多类似的病例,所以才会感慨万千,悲伤异常,人生有很多无奈,谁不想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现实是残忍的,以牺牲健康来换取物质上的富有,更是不可取,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简单的道理,但做到却很难。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丁彬彬

副主任医师

株洲市中心医院

1559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心肌梗死住进重症监护室,医生抢救四小时

24岁的小文是神经内科的一名护士,在上班的时候,同事发现她的脸色很难看,问她是不是不舒服,小文说胸口痛的厉害,同事让她到医生办公室休息一下,顺便找医生看一下,但科室呼叫铃此起彼伏,大家都忙的不可开交,小文说没事,再忍一忍,等下班再说。 可谁也没有想到,在去病房为患者换吊瓶的时候,小文突然用手捂着胸口,然后整个人向后倒了下去,失去了意识。 闻讯赶来的同事立刻对小文进行了积极抢救,很快,医生发现导致小文胸痛的罪魁祸首就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它是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而小文就属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医生说,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开始的时候主要表现为难以缓解的胸痛,有些患者还会出现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等胃肠道症状,如果不及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出现心律失常,低血压和休克,甚至是心力衰竭。 正因急性心肌梗死的诸多并发症,所以它的死亡率很高,在胸痛疾病里,它与主动脉夹层,肺血栓栓塞综合征一起被称为三大杀手。 但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一个24岁的年轻人,为何竟突然罹患急性心肌梗死? 其实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非常多,最常见的是冠心病,但是重体力活动,情绪过分激动,用力排便,休克,脱水,出血,外科手术,进食较多脂肪后均可能成为急性心肌梗死的诱因,小文的工作是护士,其实非常辛苦,最近天气转冷,科室的床位更是全部住满,很多年轻的护士都累哭了。 神经内科又是一个危重病特别多的科室,护士们的压力特别大,很多护士都出现了心悸等不适,但科里人手又不够,大家几乎天天要加班。 同事说,小文最近压力特别大,前几天因为一个针没打好,还被患者家属威胁了,弄的她一直闷闷不乐,有时候上夜班都心惊胆战。 医生分析,正因为巨大的压力,导致冠状动脉痉挛,所以才诱发了急性心肌梗死。 万幸的是,通过四个小时的介入手术,小文转危为安,现在住在心内科重症监护室继续观察。 其实,护士的职业非常辛苦,她们往往要承担一般人无法想象的巨大压力,所以希望整个社会都更能理解和包容护士。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丁彬彬

副主任医师

株洲市中心医院

1572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导致子宫内膜癌的原因是什么呢?

提到子宫里的肿瘤,很多人会第一时间想到宫颈癌,但还有一种恶性肿瘤,同样不应该忽视。 那就是子宫内膜癌,所谓子宫内膜癌是指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以来源于子宫内膜腺体的腺癌最为常见,虽然相对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较低,但近年来,开始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却有逐年提高的趋势。 半年前,我们接诊了一名28岁的年轻白领,她腹大如球,看起来如同怀胎十月一般。 但事实上,导致腹大如球的罪魁祸首却是大量的腹腔积液,通过一系列检查,我们发现,原发病灶位于子宫,病理类型符合子宫内膜癌,因为转移到了腹膜上,所以才引起了大量的腹水,说到这,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一个28岁的年轻白领,为何会罹患这种恶性肿瘤? 研究发现,子宫内膜癌的发病与雌激素有着密切联系,在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长期作用下,发生子宫内膜增生症的风险更大,而子宫内膜增生症则可能进一步癌变。 通过我们的进一步询问,这名叫小依的年轻白领,竟然有长期口服他莫昔芬的情况,他莫昔芬,医学上主要用来治疗乳腺癌患者,为雌二醇竞争性拮抗剂,能与乳腺细胞的雌激素受体结合,不刺激转录或作用微弱。但与此同时,他莫昔芬却对血浆脂代谢、子宫内膜和骨的作用则仍是雌激素性质,不呈拮抗作用。 所以,妇科医生认为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用来治疗乳腺癌,研究发现,针对乳腺小叶增生,他莫昔芬同样有治疗作用,正因如此,长期饱受小叶增生折磨,又害怕变为乳腺癌的小依,在医生的建议下使用了他莫昔芬,只是却没有听从医生的建议,定期复查,而且对于乳腺小叶增生的患者,他莫昔芬肯定是不能长期吃的,但是小依并没有及时停用。 长期使用的结构,导致子宫内膜反复受到雌激素作用,最终引起子宫内膜增生,进一步癌变。 他莫昔芬能引起子宫内膜增生,甚至癌变,这是它不为人知的副作用,即便是乳腺癌的女性,在口服他莫昔芬的时候,也应该定期进行子宫内膜检查,以避免子宫内膜癌的发生。 遗憾的是,因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忽视,小依最终罹患了不治之症。 半年后她病入膏肓,家属拨打了120求助,当医生赶到现场的时候发现她生命气息微弱,医生立刻现场给予积极的抢救措施,遗憾的是,还是无力回天。 28岁,小依的悲剧让很多人扼腕叹息。

丁彬彬

副主任医师

株洲市中心医院

1540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