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小心接触了别人的血液,抗阻断药物真能阻断吗?

医学原创故事会·首席健康管家
医学原创故事会
首席健康管家

很多人并不知道职业暴露,但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说,这却是一个谈之色变的词汇,它是指由于职业关系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从而有可能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种情况,称之谓职业暴露。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

对于非医学人士来说,他们很难理解,医务工作者为什么会出现职业暴露?甚至他们认为,只要小心谨慎,职业暴露应该是可以避免的。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因为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人再河边走,哪有不湿脚,即便再小心谨慎,有时也难以避免,特别是遇到大抢救的时候,此时精神高度紧张,为了拯救生命,往往不会想着要注意个人保护了。

23岁的小桐是一名护士,她在为一名45岁的男子进行抽血的时候不小心被针头刺伤,她的手指流血了,但还是强忍着疼痛一直坚持把工作做完。

随后小桐向护士长做了汇报,这名45岁的男子是一名糖尿病患者,因此,医生并没有为其完善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方面的检查。

但小桐受伤了,毕竟是第一次出现这样的情况,她非常害怕,于是应急程序启动。

程序分为两步走,第一步,如果患者的血液检测完全没有问题,小桐的血液检测也没有问题,那么应该是可以放心的,虽然也可能存在窗口期,但这种几率微乎其微。

第二步,如果患者的血液检测有问题,则小桐需要药物预防。

很快,送到化验室的血液检测报告出来了,HIV(+),老天,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得知情况后,小桐直接就吓晕了,但此时,医生还不敢将检测报告告知患者和家属。

因为医院检验科进行的是初筛,为了进一步确诊,还需要将样本送到疾控中心做复查。

不过根据医院目前的检测水平,初筛如果发现HIV阳性,准确率几乎达到99%,也就是说,为了保险起见,小桐必须立刻口服抗阻断药物。这是因为越早服用阻断药,药物的血药浓度就能越早升上去,以保证在病毒进入血液前起效;当然如果能在病毒到达淋巴结前、甚至在通过黏膜屏障之前就能达到起效的药物浓度,阻断成功率就会更高一些。目前,有效的阻断时机应为高危行为后72小时以内,越早越好,2小时之内最佳。如果已经超过72小时,抗阻断药物的阻断也没有什么意义了。

目前抗阻断药物主要是三联,即三种联合,包括EFV+3TC/FTC+AZT/TDF,LPV/r+AZT+3TC/FTC ,联合的目的是更大程度地抑制病毒复制,一般需要连续服用28天。如果越早服用,阻断率几乎可以达到99.9%。

服用后每两周做一次血检,一般三个月后还是阴性,便可证明没事。

当小桐身心俱损开始口服抗阻断药物后,第二天,疾控中心传来检验结果,复查阳性,此时患者是艾滋病感染者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医生有权告知患者和他的结发妻子。

让人遗憾的是,小桐还有服用抗阻断药物的机会,因为长期未发现艾滋病,患者的妻子却连口服抗阻断药物的机会都没有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防#保健#感染内科#艾滋病伴真菌病#艾滋病
阅读数 45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可症状,与艾滋病、人类疱疹病毒感染有关大部分为良性疾病,可及时手术切除治愈要洁身自好,预防艾滋病、人类疱疹病毒感染简介腹膜后巨大淋巴结增生是发生于腹膜后淋巴结的增生性病变,是一种良性淋巴结增生,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人类疱疹病毒-8的感染相关,临床较为少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于青年及中年,男女比例明显差异,临床上可分为单中心型和多中心型,发病部位以纵隔最为常见,约占70%,颈部次之,腹膜后和盆腔少见,仅占4%。多数腹膜后巨大淋巴结增生患者并临床症状,部分可出现因淋巴结肿大所产生的局部压迫症状。如压迫胃,可引起恶心呕吐;压迫肾盂输尿管,可引起肾盂积水、肾功能损害;压迫胆总管,可出现黄疸。全身表现较为少见,如发热、盗汗、疲乏、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但并特异性。本病大部分可以治愈。治疗以手术为主,可配合放化疗,预后一般较好。部分患者的腹膜后淋巴结由于与周边组织关系密切,只能进行姑息治疗,可能法彻底根治。症状表现:多数腹膜后巨大淋巴结增生患者并临床症状,部分可出现因淋巴结肿大所产生的局部压迫症状:如压迫胃,可引起恶心呕吐;压迫肾盂输尿管,可引起肾盂积水而引起腰痛;压迫胆总管,可出现黄疸,眼睛巩膜和皮肤黄染。诊断依据:依据胸腹部CT检查发现腹膜后淋巴结增生显著,结合增生淋巴结组织病理检查活检显示增生的淋巴结组织显示为透明血管型、浆细胞型以及兼有两者特点的混合型特点可确诊。腹膜后巨大淋巴结增生有哪些类型?1.依据组织病理检查特点,可分为3类透明血管型腹膜后巨大淋巴结增生浆细胞型腹膜后巨大淋巴结增生混合型腹膜后巨大淋巴结增生,即兼具上述二者的病理特点2.依据增生的淋巴结数量,分为2类单中心型腹膜后巨大淋巴结增生多中心型腹膜后巨大淋巴结增生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本病少见。本病具体的发病率目前有权威数据,但是发病部位以纵隔最为常见,约占70%,颈部次之,腹膜后和盆腔少见,仅占4%。是否可以治愈?本病大部分可以治愈。本病属于良性病变,手术治疗是主要方式,部分患者可结合放化疗进行,大部分可以治愈。部分患者的腹膜后淋巴结由于与周边组织关系密切,只能进行姑息治疗,可能法彻底根治。是否遗传?否是否医保范围?否
医学原创故事会·首席健康管家马师洋副主任医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