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利水治痰之神品

京东互联网医院·慢病小病不排队,名医专家在身边。
京东健康
京东健康

茯苓首载于《本经》:“主胸胁逆气,忧恚惊恐,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其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生用,以体重坚实、断面细腻者为佳。

 

单用皮,称为茯苓皮,长于利水;近外皮部的淡红色部分,称为赤茯苓,其性凉,长于渗利湿热;

 

 

茯苓菌核生长中抱有松根者,称为茯神,长于宁心安神,松根称之为茯神木,具有安神之功。

 

利水作用

 

茯苓的利水作用最早记载于《本经》,即“利小便”,再结合其主治“口焦舌干”来分析,显然属于水湿内停所致。

 

为什么说是水湿内停所致的小便不利、口焦舌干呢?

 

从“口焦舌干”来分析,患者可能出现脱水,此时患者可大量饮水,但由于幽门梗阻或胃扩张导致胃内潴留,使摄入的水分不能进入小肠、大肠,大肠的吸收水分功能障碍,上不能承于口而表现为口干,下不能输入膀胱而表现为小便不利。

 

所以,患者无论喝多少水也纠正不了全身的脱水状态。

 

这种情况大多见于幽门梗阻导致的胃潴留。茯苓泽泻汤治“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

 

五苓散治疗的“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之“水逆”证,上述症状出现,只须茯苓等利水药以利水即愈。

 

现行教材也把茯苓当作一味利水药物来看待。

 

的确,茯苓所含的茯苓酸具有利水消肿作用,它不仅能结合到肾细胞醛固酮受体上,提高尿中钠与钾比值,且具有剂量依赖关系,也就是说剂量越大,其利水作用越明显。

 

茯苓利水时,既可以作汤剂,也可以作丸、散剂。

 

通过分析张仲景的用药规律,茯苓作汤剂时常与甘草配伍,如苓桂术甘汤、苓桂甘枣汤、茯苓甘草汤、茯苓泽泻汤等。

 

药理研究发现,甘草酸能够增加茯苓酸的溶出度。而茯苓用作丸、散剂时可不受甘草的影响,如肾气丸、当归芍药散、五苓散等。

 

药理研究发现,五苓散改作汤剂来使用,其汤剂的利水作用不如散剂的作用强。分析其原因,五苓散可能有不溶于水的成份所致,极有可能是方中白术、桂枝的挥发油在起作用。

 

治疗口干、口渴

 

《本经》记载茯苓主“口焦舌干”,《名医别录》载其“止消渴”,说明茯苓能够治疗口干、口渴,但是茯苓治疗何种类型的口干、口渴?结合其利水的作用来分析,其主治的口干、口渴当属于水湿阻滞而不能上承于口所致。

 

分析《伤寒论》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太阳病,正确的治疗方法就是汗法,即遍身微汗为宜,且“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大汗既伤阳,又脱水,此条即脱水明显,故见“胃中干”,其表现是口干欲饮,而且口渴的程度较重,以致“烦躁不得眠”,正确的处理方法则是“少少与饮之”。

 

 

即少量频服白开水,到什么程度呢?“令胃气和”即可,也就是不太口渴就可以了。因为,水的代谢也需要一个过程,如果喝到患者不渴了,人体摄入的水就会超量。

 

“少少与饮之”这种情况,一般的人是很难做到的

 

说起来难以置信。1960年前后,饿死的人比比皆是,然而撑死的人也不在少数。

 

那时候,一个人往往饿了好多天,饿的两眼冒金星,满眼都是食物,好不容易见到了食物,往往大吃而特吃,一直吃到嗓子眼,直到吃不动为止。口渴了,喝口水,食物一膨胀,结果胃也就撑破了。哪里还有救?

 

夏天天气极度炎热,一青年人外出,忘记带水,极度口渴,远远望见一卖冰棍者,呼之即来,查看一下里面的冰棍,说都买了。

 

然后一块块的咬着吃,当时是很爽快。可等吃完了冰棍,感觉到牙齿不太舒服,到了晚上,牙痛的要命,过了一个月,牙齿全部脱落。你说那人悔不悔?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就拿饮水来说吧,极度口渴的时候,要“少少与饮之”,然而有几人能够做到?

 

都是一饮为快,结果由于患者饮用的水往往是不含无机盐的水,一直喝到轻度水中毒,这样的患者,不仅组织对水的利用率较低,而且所摄入的水对肾功能来讲,也是一种负担,必然导致小便困难。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地区推荐专家
患友问诊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
药品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