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治疗真的是百利而无一害么?
艾灸是什么?
艾灸,即中医针灸疗法中的灸法,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艾灸的作用
温经散寒:灸法通过应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
行气通络: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机能的作用,临床上可用于疮疡疖肿、冻伤、癃闭、不孕症、扭挫伤等,尤以外科、伤科应用较多。
扶阳固脱: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上火本属阳,两阳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症、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升阳举陷: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出现脱肛、阴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灸疗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如脱肛、阴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会穴来提升阳气。
拔毒泄热:灸法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热,表明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
哪些人不能艾灸呢?
其实,艾灸虽好,也不是人人可用。如果有以下3种情况,还是暂时不要施灸为好。
1.实热之人不宜艾灸。体质实热之人阳气偏旺,平时表现在容易上火,怕热不怕冷、声高有力、容易出汗、口唇舌质偏红、口腔溃烂、大便干结等。这种体质再用温热补虚的艾灸方法去养生保健,只会火上浇油,适得其反。文章开头提到的王先生就属于这种体质。
2.有表证者不宜艾灸。表证的常见表现是感冒、咳嗽。这个时候如果使用灸法,表邪欲出不得出,人就会较烦躁;出现火邪的症状,可能会有口干、咽干、便血等症状。反复外感的人,一般都是表虚之人,出汗较多,毛孔张开,再用艾灸的方法,毛孔更加张开,邪气入内,就更易感冒。这种体质的人可以在无外感的时候艾灸,艾灸后注意避风,不要选太多穴位,艾灸时间短一些,多坚持一段时间,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3.阴虚火旺之人不宜艾灸。“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张仲景在《伤寒论》里多次提到“数为热”,而热又有实热与虚热之分,微数则表示此人气血虚,是一种虚热体质,这时用艾灸方法,只会导致“焦骨伤筋,血难复也”。